中国珠三角前程似锦2017-06-06
沈联涛(Andrew Sheng)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肖耿(Xiao Geng)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中国政府拟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这一人口达6800万、GDP达1.3万亿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是中国的南方经济支柱。中国政策制定者已意识到城市群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快速城市化压力的价值,但他们同时必须减少其带来的风险。
重新思考未来中国2017-05-31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
和七年前首次在耶鲁开设“未来中国”课程时相比,罗奇认为如今的中国正变得更加关注外界,更加独断,更加以权力为中心。同时,中国看起来不再那么致力于推动以私人消费和重组国企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议程。这是否会改变中国再平衡的最终结局目前仍难判断。
站在新周期起点的中国经济不再悲观2017-05-02
钟伟(Zhong Wei)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当下的中国经济仍然弥漫着悲观气氛,但一系列证据表明,中国经济似乎正在经历长周期的拐点,经济增长新周期的起点逐步确立,虽然中国这个拐点的普遍确认仍需假以时日。
美国与中国的未来产业创新之争2017-03-10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Difference Group创始人
到2020年,美国与中国的创新竞争将加速。讽刺的是,特朗普的白宫选择了穷国产业政策,而中国却拥抱了富国的政策。
- 企稳向好积极因素增多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回顾及未来政策取向分析2017-01-06
牛犁(Niu Li)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中国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生产端形势趋于稳定,但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2017年中共19大和深化改革有可能释放出更多红利,中国经济有望实现6.5%以上的增长。
- 解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几个关键提法2017-01-05
徐洪才(Xu Hongcai) 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总基调,第一次将“稳中求进”由经济工作方法提升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
- 中国光棍节及新的消费观2016-12-16
沈璐(Shen Lu) 美国西北大学在读研究生
光棍节在中国开始成为情人节的聪明反衬。它定在每年11月11日,看上去像4根棍子,又叫“双11”。最初只是单身青年的庆祝活动,2009年以后阿里巴巴把它变成一场购物狂欢。今年“双11”销售额比美国人的感恩节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加起来还多一倍不止,对农村地区的发货量更是前所未见。但这场破纪录的购物活动主要是促销驱动,不应被误读为中国经济摆脱停滞的信号。
- 未来中国经济要“迎战”六大难题2016-11-07
徐洪才(Xu Hongcai) 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回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但未来仍将面临美联储加息、地方财政收入矛盾加大、民间投资进一步下滑、债券市场违约和银行坏账增加等严峻挑战。
- 没有中国的世界经济2016-10-27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中国越来越被看成是下一场灾难。斯蒂芬·罗奇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正如IMF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道所言,如果没有中国,世界经济早已陷入衰退。
- 中国的人口宿命2016-09-08
汤姆•沃特金斯(Tom Watkins) 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顾问
未来15年,中国将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将减少2亿多。中国人口急剧老龄化将对它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但建立满足需求的社会保障网既昂贵又复杂。
中国需要丹佛这样的城市2016-09-07
何慕天(Matthew Hartzell) 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学家
应对中国城镇体系的系统性失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但是,随着服务业和高科技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增强,没有理由认为公司和工作机会不会更均衡地分布于中国的城市网络,正如它们在美国一样。
- 供给侧有所企稳 需求侧明显走弱2016-08-31
牛犁(Niu Li)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有所企稳,需求侧明显走弱。在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力的托举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今后几个月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平稳运行,有望实现全年预期增长目标,但外贸进出口形势仍将承压。
- 如何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2016-08-12
易宪容(Yi Xianro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上半年的房地产繁荣与增长基本上是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的结果。当社会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在全面推高资产价格,以资产价格快速推高来拉动GDP的增长时,这种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随时都可能存在泡沫破灭的风险。
地点、地点、地点,经济增长取决于你身处何地2016-06-06
马志昂(Nick Marro)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商业咨询部经理
叶谌珺(Chenjun Ye)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商业咨询部研究助理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再次上了全球新闻头条,但这次的关注焦点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速放缓。关于中国如何适应“新常态”已有大量解读, 尽管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成员企业认为,中国依然是增速快于全球其他地区的优先市场。不过,中国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地区增长模式不同,这意味着新模式正在出现。
中国经济未来将步入阶梯式L型增长阶段2016-06-02
陈彬(Chen Bin)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研究员
中国经济在反复震荡阶段探索新的经济增长途径时,须持续克服矛盾与问题。当前的指标是积极的,但当经济在长期寻求稳定时,其在短期将出现波动并经历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