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的新计划2020-10-03
沈联涛(Andrew Sheng) 香港大学亚洲国际经济研究院杰出研究员
肖耿(Xiao Geng)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从“中国制造2025”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务实或战略性政策及项目常常被世界曲解为不光明正大,或具有破坏力。对中国新的五年规划也同样如此。
中国经济韧性十足,正常复苏可期2022-07-27
徐洪才(Xu Hongcai) 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稳定经济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如何看待中国今年5.5%的增长目标2022-03-24
徐洪才(Xu Hongcai) 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目标充分考虑了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和此前两年平均增速,也意味着今年中央将加大政策力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中国高速增长的历史使命与新增长周期的政策空间2022-02-17
王玉柱(Wang Yuzhu)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中国,高速增长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新发展阶段和新一轮增长周期需要匹配经济增长的结构改革,综合统筹群体公平、代际延续和气候包容等多方面问题。
误读中国在WTO的记录有损全球贸易2021-12-15
魏尚进(Shang-Jin Wei)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
美国声称,中国经常违背其WTO义务,该组织对改变中国的行为无能为力。但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观点,且美国这种叙事造成的误解正在损害全球贸易体系。
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2021-12-02
刘遵义(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
遏制或孤立中国经济毫无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所有国家都会在全球化的倒退中成为输家。
中国推动能源转型需符合自身实际能力2021-11-18
肖斌(Xiao Bin)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学博士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需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更要保持适度的能源安全水平,对内要避免激进、运动式的能源转型,对外则要结合自己的战略利益参与国际合作。
- “共同富裕”不意味着改革开放的转向2021-11-15
马晓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创建院长
强调“共同富裕”,是过往经济发展思路和相应社会分配制度的演进,是经济发展路径改革的续篇。
被忽视的中国经济活力来源2021-10-13
张军(Zhang Jun)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许多中国问题观察家对该国前景感到悲观,认为它依然过于依赖西方的技术。但由于具备庞大联通的市场和卓越的学习能力,推动中国发展的创业冲动依然强烈。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复杂国际局面2021-08-12
陈德铭(Chen Deming) CCG名誉主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理事、前商务部部长
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正在涌动。作者谈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如何担当,以维系全球化趋势和捍卫自身发展权。
百年大党与中国经济奇迹2021-07-05
刘遵义(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
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中共是全球屈指可数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政党之一,其他几个包括英国的保守党及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国大陆的执政党。
中国亟待突破“碳中和”的强约束2021-05-27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碳达峰”、“碳中和”所代表的“碳约束”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发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远远大于欧美国家。
中国GDP数据对美国的贸易来说是好消息2021-05-27
何伟文(He Weiwen)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经济走强意味着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大大加快。对美国投资者来说这是大好机会,而且不会有损失。
中国经济、全球复苏和美国的贸易战2021-05-12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Difference Group创始人
中国第一季度创纪录的表现将扩大其增长势头,并支撑全球经济前景。但新的贸易战有可能再次破坏全球复苏。
- 中国今后五年发展的重点2021-03-17
李稻葵(Li Daokui)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十四五”期间的全球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呼吁、推动、维系的全球化。“十四五”的战略总目标是调整好中国经济发展状态,从过去在大程度上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转到内外相对比较平衡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