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领导人宣称的供应自主权听上去很棒,但经不起仔细审视。事实或许是,中国已经凭着对稀有金属出口的掌控赢了这场博弈。
- 全球贸易正经历演变,但并非走向终结,因为美国保护主义的结构性限制和不受美国影响的区域协议兴起,正支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美国仍然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力量,但以其为中心的贸易体系正在逐渐衰落。
- 公正的和平、包容的安全架构是防止核扩散的最佳防御手段。知识不会被“抹去”,想通过轰炸达成协议必然适得其反,有可能让我们的世界离核末日更进一步。
- 在即将举行的里约第17届峰会上,扩员后的金砖国家集团迎来关键时刻:它需要在日益增长的雄心与内部分歧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努力体现在金砖国家罕见地对美国和以色列发动的袭击以及争取全球南方代表权问题上采取统一立场。在推进金融工具和气候议程的同时,金砖国家的核心挑战在于不将自己定位为反西方国家组织,并团结一致地成为致力于建设更公平全球秩序的倡导者。
主编推荐
世界经济已经感受到了关税引发的全球贸易放缓的压力。如果特朗普继续推行其不可行的贸易方案,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只会上升。
- 经济金融人工智能治理是全球共同挑战。特朗普重返白宫让作为人工智能大国的中美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双方合作既不完全悲观,也不完全乐观。两国应开启交易性“战略稳定对话”,以建立信任,管理竞争而非直接对抗,并确保紧张局势加剧情况下两国人工智能治理仍保持透明和理性。
- 军事安全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发动进攻并非因为核武器,这是又一场无理的代理人战争,目的是让伊朗回到1979年以前的状态。
- 经济金融美国在制度上将AI数据流动等同于国家安全风险,而中国被预设为风险对象,从而使双边AI合作氛围持续恶化,并将给全球AI合作带来深远影响。
- 外交策略在零和博弈思维下争夺技术权力,是当前霸权国家重塑全球技术秩序的基本逻辑,而“小院高墙”、关税胁迫、长臂管辖等,成为技术权力竞争的重要工具。
- 外交策略在香港参加“中美艺术对话”期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接受了中美交流基金会总裁周建成的采访,反思了在中美互不信任日益加深的时代,艺术如何成为难得的交流空间。田霏宇分享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这样的美国艺术家为何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以及自己的跨文化生活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共同创作而成为一份“礼物”。
- 军事安全美国自诩全球领导者,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希望它率先批准旨在终止核试验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承诺在武装冲突中“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特朗普似乎并未朝这个方向努力。
- 外交策略伊朗当地时间6月22日凌晨,美国动用B-2战略轰炸机向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投下了被称为“炸弹之王”的GBU-57巨型钻地弹。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军的打击行动“非常成功”。由于美国一直是以色列最主要的外部支持者,因此特朗普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就成为决定局势最终走向的关键。笔者认为,特朗普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面临着一系列致命陷阱,讨论“成功”与否似乎为时尚早。
- 经济金融三大矛盾让美国科技加速主义精英和MAGA势力难以全面融合,这将给特朗普政府未来的执政前景带来一系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