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美国关税泛滥将重塑供应链

2025-08-07
艾丽西亚1.jpg

特朗普第二届政府上任后,美国关税不断升级,对所有进口商品一律征收 10%的关税。但是,各国税率明显不同。中国面临的关税最高,在上一届政府征收的关税基础上增加了30%(总计超过50%)。新加坡最低,为10%。印度关税水平较高,为25%,高于越南(20%)和其他国家。最重要的是,美国还引入转运关税,旨在打击通过中转国逃避高额关税的商品。此外,一些亚洲经济体,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等最大净债权国(也可能包括台湾,前提是昨天宣布的临时关税永久化),将需要向美国经济投资数千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旨在帮助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供应链,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这些变动给亚洲经济格局带来冲击,其后果将持续扩大。首先,美国似乎决心通过构建自己的一套体系,以及降低中国在其他经济体制造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供应链的大规模重组正在进行,将对全球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产生影响。这种“巨变”对某些亚洲国家的影响将大于其他国家,这取决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和美国征收的关税水平,但没有人能够幸免。

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时采取了“中国+1”战略,即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至东南亚,以对冲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如今,这一战略将演变为一项内容更广泛的策略,因为亚洲其他地区也受到美国关税的冲击。此外,最新的关税更加细致,不仅审查最终组装地,还审查零部件原产地和所有权结构。这意味着越南、泰国和印尼等吸收了部分中国制造产能的国家,如今可能发现本国部分生产活动再次转移,而这次是转移到关税较低的国家。最大受益者之一可能是墨西哥,特别是如果《美墨加协定》续签之后墨西哥对美国的现行关税水平有所下降。

艾丽西亚3.jpg

供应链重组背后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是东南亚与中国关系日益密切,在研发、生产和分销能力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拥有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正在成为高科技制造业的中心。相比之下,印度可能没有积极融入亚洲供应链,因为它正在等待美国和欧洲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在美国高额关税背景下可能无法实现。换句话说,除非美国改变征收高额关税的决定,否则印度可能从潜在的大赢家变成输家。同样,欧盟与印度之间正在开展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有助于减少这种潜在的孤立感,但进展速度的拖沓无法让印度摆脱可能的僵局。

美国寻求从主要亚洲经济体和欧盟获得投资浪潮绝非新事。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以及美国的《芯片法案》吸引了来自台湾、日本、韩国和欧盟的投资。特朗普的投资呼吁显然比拜登的计划更有力(大棒多于胡萝卜),但最终目标仍然是一样的。事实上,许多亚洲公司已经呼应特朗普的愿望,宣布在美国投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包括台湾半导体巨头台积电、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和韩国科技集团三星。这些公司的目的都是降低关税风险,同时响应特朗普的投资要求。

中国企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由于54%的关税和更严格的审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大幅减少,从每年数百亿美元降至2023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然而,一些中国企业正在寻求间接途径,通过投资位于新加坡或墨西哥等中立国家的子公司,建立起美国业务。与此同时,中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美国已经不得不进行一系列双边谈判,最终将关税从非常高的水平下调,而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谈判基调,关税可能会进一步下调。换句话说,虽然美国的关税策略似乎专注于排挤中国,但它在进一步推进关税方面也非常犹豫,因为美国需要中国商品来避免通胀冲击,同时也需要为美国公司提供更多进入中国的市场机会。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硬件制造商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对该领域的需求仍然巨大。

总而言之,美国关税泛滥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区域性问题,几乎没有哪个亚洲经济体能够幸免。美国关税制度正在重塑亚洲的经济格局,尤其是供应链结构,导致生产从一个国家大规模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特朗普推动投资回流美国的行动只会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对亚洲而言,挑战在于迅速适应,利用国内需求和进一步的区域一体化。鉴于印度目前在以亚洲为中心的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其转型将尤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