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24日,在会见来京参加第25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大个子',我们要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一道努力开辟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这番论断是在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中欧关系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背景下作出的。毋庸讳言,目前中欧之间存在不少分歧,但是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因此,只要中欧双方以“大个子”应有的大智慧做到“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中欧关系发展就依然前景可期。
大智慧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超越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将对方视为伙伴而非“对手”肯定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2019年3月12日,欧盟在发布题为《欧盟-中国:战略展望》的政策文件,首次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虽然文件中保留了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的传统提法,但“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双重定位还是展示了欧盟对华认知的重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是在当年3月21-26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之前发布的,无论中欧文化存在多大差异,作为中国“全面战略伙伴”的欧盟的这种做法都是相当失礼的。无独有偶,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如期召开中欧峰会无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结果,欧盟会前宣布的第18轮对俄制裁中明确涉及中企,同时欧盟拒绝批准已经达成框架性共识的电动车协议,中国随即就欧方对华出口的白兰地、乳制品、猪肉等启动贸易救济调查,这些摩擦使得峰会前气氛相当紧张。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己合法利益是所有行为体的正常诉求,但任何分歧都应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习惯性地在高层会面之前发难不仅缺少珍视双方伙伴关系的诚意,也很难占到什么“便宜”。
大智慧的基础是求同存异。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容人的雅量、理性看待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结成互信伙伴。中欧建交50年来,历史文化、道路制度、发展阶段的差异没有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障碍。1975年的中欧建交展现了超越阵营对抗的战略远见,开启了互利共赢的旅程。50年后回过头来看,中欧双方谁也没有改变谁,中欧合作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作为国际社会中两个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大个子”,中欧双方更应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妥善处理彼此分歧,以合作避免对抗,共同承担全球责任。事实上,虽然中欧关系近年出现了一些矛盾和摩擦,但求同存异地保持合作的主旋律并没有变,双方共同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合作、共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就是近年达成的新成果。
大智慧的核心是开放合作。中欧双方都反对单边主义、主张多边主义,国际社会中这两个“大个子”之间的合作应该成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实基础。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带不来竞争优势,竞争中的公平只能来自对话与妥协,而非把自认为公平的“规则”强加于人,这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中欧经贸合作体量巨大,出现分歧摩擦在所难免,只要加强对话、聚焦合作、着眼未来,没有什么分歧是不能妥善处理的。据报道,此次峰会后冯德莱恩主席在欧盟驻华使馆表示,虽然双方“差异尚存,但可找到务实的解决办法”。如果这些“解决办法”来自双方的平等对话与协商,那么这种态度应该说是积极和务实的。近年来,“去风险”已成为欧盟对华合作的“核心话语”,欧方采取的各种对华合作限制性措施已经给双方关系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不过,正如习主席在此次峰会中所说:“历史和现实证明,相互依赖不是风险,利益交融不是威胁,提升竞争力不能靠'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降依赖'不能减合作。”也就是说,更好地开放合作才是引领中欧互利共赢关系行稳致远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