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 田德文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特普会”的底层逻辑

2025-08-18

202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郊区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举行近两个多小时的小范围会晤。这是两位总统2019年以来首次见面,也是美俄领导人4年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从会后发布的消息看,双方并未达成关于俄乌停火的共识,但美俄关系“正常化”确实迈出重要一步。

此前,特朗普曾经宣布,他在会晤开始几分钟后就会知道普京是否确有兴趣寻求和平,如果谈得糟糕,他就离开会场。此次会晤后特朗普态度积极,说明双方至少没有翻脸,而且美国对俄石油出口展开“延伸制裁”的威胁也被体面地搁置了。更重要的是,特朗普通过此次会晤把自己的定位从俄乌停火的“主导者”转化为“斡旋者”,承诺“稍晚会致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北约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些他认为合适的人”通报情况,因此乌克兰和欧盟好像也没啥可抱怨的,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局丝滑地变成“没有输家”的老友聚。特朗普总统的这种转变是否稳定还有待观察,但也许真正重要的是对其底层逻辑进行分析。

第一,国际道义逻辑。俄乌冲突是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地区性战争,但它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此次会晤后,普京称“今天特朗普总统说,如果当时他是总统,就不会有战争,我相当肯定事实确实会如此。”这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的战争从国际道义上说应该立即停火,但到目前为止,俄乌双方提出的停火条件难免让人怀疑他们的停火意愿。此次会晤中,普京明确表示停火意愿。虽然不知道他的停火条件是否松动,但已经把“球”踢到乌克兰和坚定支持它继续战斗的北约欧洲盟友一边。更重要的是,俄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无疑可以对俄乌冲突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为,没有美国的主导,仅靠欧洲国家军援乌克兰毕竟很难把战争持续很长时间。如果特朗普总统已经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勒令俄乌双方立即停火,转而通过美俄关系正常化来防止战争的持续、升级和外溢,那么俄乌停火的前景也许真的出现了一线曙光。

第二,地缘政治逻辑。武装冲突作为国际政治的极端形式,最终只能政治解决。任何战争的相关方都会考虑成本-收益,“不惜一切代价”地孤注一掷都是不可持续的。经过3年多的消耗性战争,进一步弱化乃至拖垮俄罗斯是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因为那样意味着欧洲格局可能发生持续的动荡,产生巨大的风险,对美国全球战略形成重大牵制。无论是否特朗普执政,现在似乎都已经到了应该缓和美俄关系的时候了,特朗普的特点只是更加重视美国与俄能源、矿产合作中可能获取的直接经济利益。如果美国成为俄罗斯和欧洲未来经济关系的“收费桥梁”,持续使用俄乌停火相关“题材”增强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让美国得到更多划算的交易,那无疑将使特朗普感到非常满意。

第三,决策收益逻辑。在西方政治体制中,决策者自身的利益考量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对特朗普来说,有效斡旋俄乌停火可以彻底成就他的“和平缔造者”形象。对他来说,这种形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保证其政治安全的重要条件。同时,由于特朗普总统的社交媒体言论对俄乌停火走势具有重要影响力,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这两种收益决定了特朗普会坚持斡旋俄乌冲突的立场,但短时间内又不会使用美国霸权压制交战双方立即停火。那样做不仅成本很高、风险很大,而且可能被其政治对手指责为对俄罗斯的投降派,或者逼迫乌克兰丧权辱国的千古罪人。以特朗普的精明,这种赔本买卖肯定不会做。

这三个逻辑链条使得美俄关系正常化成为此次“特普会”的基调,特朗普的角色转变成为最大的成果。在会后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普京表示,有必要纠正俄美关系跌至冷战以来最低点的情况,特朗普则称希望双方在未来能有良好且富有成效的会晤,预计将很快再次与普京会晤。考虑到五年来美俄关系的紧张程度,这些话应该不只是客套的外交辞令,而俄美关系改善应该是有利于俄乌停火止战的。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一贯坚持劝和促谈、反对拱火递刀,呼吁政治解决。如《中庸》所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任何推动可持续和平的努力都是值得我们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