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俄乌冲突?2022-03-14
王义桅(Wang Yiwei)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俄乌战争也许将以乌克兰最终被迫作为中立国家而结束。这意味着欧亚互联互通将形成乌克兰分界线,俄罗斯无法融入欧洲,转而重点经营远东,加大对华经济倚重。
- 澳大利亚核潜艇交易伤人害己2021-11-23
龚炯(John Gon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澳英美伙伴的核潜艇交易破坏了印太地区的稳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尤其是对法国来说,就像背后被捅了一刀。这些潜艇能如约交付吗?华盛顿根本不关心这个问题,它考虑的只不过是金钱与国内就业。
为何澳英美安全联盟不得人心?2021-11-01
郭春梅(Guo Chunmei)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虽然AUKUS被普遍视为剑指中国,但它也受到地区乃至全球其他国家的反对。
欧盟印太战略:多元全面的地区合作议程2021-09-08
陆洋(Lu-yang)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欧版印太战略是对美国的战略追随,还是欧洲独立的战略考量?中国又该如何评估和应对?
美国在印度洋拉帮结伙抑制中国2021-07-23
萨贾德•阿什拉夫(Sajjad Ashraf) 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教授
控制海洋对于海上贸易来说至关重要。在印度洋,全球大潮已经把中国、美国和印度带入有可能发生碰撞的航道。
- 中国的南海政策变了吗?2020-08-08
胡波(Hu Bo)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
如果在南海问题上一味反对、孤立中国,必然会使中国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相关方也都不会认可”,这反而可能刺激其南海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伊朗核设施遭袭使中东局势再度高危2020-07-21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在遏制伊朗的核能力及地区影响力方面,美以两国目标一致。伊朗核设施遇袭事件将使中东局势再度进入高危时期。
如何在大国竞争时代保持东北亚安全稳定2020-07-10
张沱生(Zhang Tuosheng) 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东北亚地区已进入一个是继续和平发展还是走向新冷战的关键时刻。加强合作,去除新冷战阴影,应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 中国外交需要在稳定地区秩序上发力2020-06-25
肖斌(Xiao Bin)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学博士
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中国的生存空间压力巨大。中国需要把外交重心投放到地区层面,尤其是稳定好核心生存空间的秩序。
亚太不能承受中程导弹竞赛之重2019-09-11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美国在亚太任何一个国家部署中程导弹都可能引发一场不可控的军备竞赛,进而危及区内所有国家的安全,并给区内贸易带来毁灭性打击。
转向还是“再平衡”?越南对美安全合作内有深意2018-11-08
陈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假若越南为了谋求在南海更大的利益而进一步转向,甚至与美国建立“准联盟”式合作,那么现有力量格局将遭到破坏,这对于本地区而言将意味着动荡与不安。
东海:无人机会让我们乱开枪吗?2018-09-14
杰克·索蒂里亚迪斯(Jake Sotiriadis) 美国空军情报官员
中国正迅速成为无人机技术的主要出口国,它同时还在开发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网络,为的是将这些装置用在更广的进攻能力上。杰克•索蒂里亚迪斯认为,这些装置未来的武器化及其在钓鱼岛/尖阁列岛等争议地区的使用,影响非同小可。
叙利亚战乱长期化的症结是美俄博弈2018-04-18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叙利亚内战是一场美俄深度介入的代理人战争,战乱不止并呈长期化的深层原因,在于美俄在叙利亚纠缠不休的地缘博弈。
南海事态发展的战略意义2018-04-13
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南海的事态发展对印太地区和国际海洋秩序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还突出表明,对海上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单边主义。
中国有限的军事实力2018-03-22
詹姆斯·H·诺尔特(James H. Nolt) 纽约大学客座教授
最近中国宣布将2018年军事预算开支增加8.1%,这是近年来最大增幅。但它所反映的只是连续性,而非不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