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2021-04-15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一直谋求建立一个完全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即所谓“新世界秩序”,它对中国的遏制战略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
- 中伊战略合作计划是合力对抗美国吗?2021-04-16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伊合作协议本身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但由于中伊两国在目前国际环境以及对美外交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协议本身在客观上产生了提振伊朗对美外交博弈的信心,也增强了中国在对美外交中的砝码。
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轮廓初现2021-04-15
陈积敏(Chen Jimin) 中国国际友好交流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与特朗普时期相比,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更聚焦,且更具意识形态色彩。它将捍卫美国实力基础、促进有利的国际权力分配、维持稳定开放的国际体系作为核心国家利益,做法是实行“有边界的国际主义”,保持与世界接触并适当收缩战略目标,同时鼓励盟友与伙伴分担责任。
安克雷奇会晤后中美关系向何处去2021-03-26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
安克雷奇会晤未能有效弥合众多议题上的分歧,但这种努力至少有助于厘清双方在什么议题上存在冲突风险、需要严加管控,在什么议题上拥有共同关切、可以存异求同。未来即使中美能够避免以“恶性竞争”定义两国关系,双方之间的竞争仍将是宽领域、多层次的。
美国政治变局与对华政策的关联2020-12-28
崔立如(Cui Liru)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作为美国政治大变局中远未结束的一段历史进程,“特朗普主义”这份政治遗产将继续对拜登四年任期,包括其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美对华政策走势与中国的应对2020-12-01
吴白乙(Wu Baiyi)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当前,对于两国未来关系和世界走向,中美两国都到了再度作出重大选择的关键时刻。
大选后中美关系调整的空间与可能2020-11-30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近期内中美恢复战略对话时机尚不成熟,但新政府上台后,双方在共同关切的若干领域先接触对话,并尽可能同步采取一些建立信任措施是有可能的。
中美关系:正视现实,知往鉴今,以启未来2020-11-24
陈积敏(Chen Jimin) 中国国际友好交流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美关系始终存在着竞争成分,但也始终存在着合作的可能与必要。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必过于悲观。
中美管理“战略竞争”的可能性2020-09-21
崔立如(Cui Liru)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战略竞争主导下的中美关系动能日益成为政治敌对化的牺牲品,从而使战略竞争管理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信任与合作变得十分困难。
中美关系未来取决于双方努力2020-06-24
张云(Zhang Yun)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中美关系的未来需要共同塑造,中国的主动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对华认知的走向。
- 中国外交需要在稳定地区秩序上发力2020-06-25
肖斌(Xiao Bin)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中国的生存空间压力巨大。中国需要把外交重心投放到地区层面,尤其是稳定好核心生存空间的秩序。
中国对美战略假设是否仍然可以成立?2019-12-04
达巍(Da Wei) 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助理
作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领导国家,美国的言行如果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出结论,即我在这个体系内永远无法真正地实现发展和超越,那么这一体系必然会分崩离析。
消除中美“信任赤字”比贸易赤字更紧迫2019-11-01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为有效消除中美之间的“信任赤字”,双方应以过去几十年的合作为基石,重启制度性对话通道。
解读彭斯第二份对华政策演讲2019-10-30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
现在起到2020美国大选结束,既是中美官方在“贸易休战”状态下修复部分对话渠道的时间窗口,或许也是两国战略界提出重构彼此关系框架具体方案的最后机会。
- 如何认识中美竞争的本质和特征2019-08-12
杜兰(Du Lan)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美竞争仍是基于权力和利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更多是双方彼此攻击的工具,并非竞争的根源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