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问题是地区安全演化的一部分2016-04-07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相互照顾和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可以确保各方的安全。新的地区安全架构的建立,应该以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各方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为基础。
多极时代的秩序建构2016-03-29
崔立如(Cui Liru)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
全球化进程在地区层面极大地改变了国家间的关系,利益共同体的纽带日益发展,合作将成为未来共同存在的基本要求。中美合作建构亚太地区秩序不仅是双方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两个大国对这一地区应该履行的历史责任。
转折时期的国际秩序2016-03-23
崔立如(Cui Liru)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
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流行病等全球挑战方面加强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虽然朝鲜和阿富汗的挑战将考验合作潜力,但这种竞争与合作的交织并进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 美国如何从日本的政治崛起中受惠2016-01-18
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日本的骄傲,日本发挥更大国际作用的民族主义冲动,如今都在不断上升,其国内关于国家安全和修宪的辩论也开始升温。虽然崛起的大国倾向于颠覆现状,但政治复兴的日本显然只是想保持亚洲现有的政治秩序和海上秩序。
俄土争端使中东局势更加扑朔迷离2015-12-31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土耳其空军击落俄罗斯战机不仅酿成俄土关系新争端,也为中东问题火上浇油,全球和地区性大国以不同方式卷入其中,试图重塑这个动荡地区的未来。
- 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2015-11-27
金良祥(Jin Liangxiang)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主要根源,是没有实现产生有意义就业的工业化、治理不善以及缺少地区协作。改变这一切首先取决于中东地区领导人和精英人士是否采取正确的政策,同时还取决于外部势力是否真正帮助中东国家现实其变革目标。
国际反恐需要美国坚持战略定力2015-11-25
傅小强(Fu Xiaoq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巴黎惨案充分说明,对美国和西方威胁最大的并非新兴大国,而是发展壮大了的新型国际恐怖势力。美国必须充分发挥超级大国的责任,认真思考和领导未来的国际反恐斗争。
美俄不应开启“冷战桥段”2015-11-17
吴思科(Wu Sike) 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叙利亚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东战略格局正由美国一方独霸向美俄两强共治过渡。但解决叙利亚危机,要靠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当前应双轨并行,在强力打击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同时,为政治解决叙危机创造必要条件,平衡积极地对叙危机各方施加积极影响。
- 习马会重在管控两岸风险2015-11-17
朱松岭(Zhu Songling)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习马会表明,台海两岸现任领导人对于维持现状的定义认识高度一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部分,下一届台湾当局领导人要想维持两岸和平发展现状,就必须认同“九二共识”。
美防长解析美国应对中国战略挑战2015-11-13
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最近发表讲话,评述了中国通过在南海采取强硬立场,来挑战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可能性。理查德·魏茨认为,考虑到两国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卡特的做法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