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 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25年慕尼黑青年领袖

警惕“新麦卡锡主义”

2025-08-27

近期我在美国媒体上读到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声称特朗普政府采取的内外政策将让中国而并非美国“再次伟大”。文章提出,当前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将冲击美国经济、社会和国际地位,为中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中国在贸易、新能源、全球治理等多方面提升全球影响力,并认为伴随美国地位和影响力下降,中国必将取而代之。这种言论再次展现出一些美方人士对美国的不自信、对中国发展尤其是中国超越美国的担忧甚至恐惧,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看待中国发展和进步。

美国社会当前的确面临多重挑战。在政治上,两党之间的深刻分歧依然存在。在经济领域,增长放缓与通胀上升并存。摩根大通的年中报告预测,202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仅为1.3%,相较年初预测的2%大幅下调。在外交领域,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已在其盟友中引发信任危机,并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美国在高收入国家的好感度已降至35%,为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这些挑战是美国自身政策所带来的结果,既非中国主观上的战略意图所致,也不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客观影响。美国的挑战不应与中国相挂钩。部分美方人士在舆论场中渲染“美国帮助中国”,甚至“中国取代美国”的威胁论,不仅无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催生出“新麦卡锡主义”、加剧社会极化。

20世纪五十年代,面对苏联崛起,美国国内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情绪持续发酵。这种集体情绪在政治宣传的助推下迅速蔓延至社会各阶层,催生出麦卡锡主义这一极端政治运动。麦卡锡主义者以“国家安全”为名,发起大规模的“猎巫”式审查。这一时期,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被指控为“亲共”或“同情共产党者”,整个社会陷入猜忌与撕裂的深渊,无数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被系统性地侵犯,美国引以为傲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集体失效,学术与文化多样性遭到重创。

而今,部分美方人士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随意捏造“中国威胁论”,对中国进行无端指控与“有罪推定”,试图将国内挑战外部化、转嫁美国自身责任。这种论调不仅误导公众视听,更可能重蹈麦卡锡主义的覆辙,真正损害的是美国社会自身的多元基础和全球信誉。

历史的教训早已证明,渲染威胁只会滋生恐慌,转移责任无益于解决问题。“让美国再次伟大”,需要的是务实的政策与广泛的多边合作,而非制造假想敌。世界足以容纳各国共同发展,宽广的太平洋也足够容纳下中美两国。将中国视为伙伴而非对手,才是避免误判与冲突、共建稳定世界秩序的理性选择。

此外,当今世界仍有诸多问题亟待中美共同应对:中东和平依旧遥遥无期;全球气候系统经历“不可逆”变化、极端天气频发,引起连锁生态危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构生产关系,技术伦理、网络安全与劳动者失业风险同步上升……

中美两国都是大国,应当肩负起大国责任,协同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一方面,无论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美国梦,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承载着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所期待的,更超越简单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或者“让中国再次伟大”,而是中美携手让世界更加伟大。美方人士应当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美打破零和博弈、实现互惠共赢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关键所在。

然而,美国在谈及战略竞争时,往往忽视了中美两国携手共进的现实基础与条件。经济结构上,中美具备高度互补性:美国在高端技术、资本、品牌与全球市场影响力方面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制造能力、完整产业链、巨大消费市场方面表现突出。2024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仍高达6883亿美元,显示出即便在经贸关系紧张背景下,市场力量仍驱动两国深层次的经济联系。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领域,中美双方曾展开广泛合作。在人工智能、反恐、核不扩散等议题上,中美拥有推动全球规则形成的责任与能力。最重要的是,两国人民对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的共同愿望,为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