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鲍韶山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设计学院教授,Smart Trade Networks创始主席

《天才法案》:美国正制造金融动荡

2025-08-04
鲍绍山.jpg

虽然华盛顿不断将其经济战略打扮为创新驱动和市场导向,但所谓《天才法案》(GENIUS,全称“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的通过却说明绝望在滋生,它导致美国政府在现代化幌子下正不计后果地制造系统性金融动荡。新法案允许用美国国债支持所谓“稳定币”的发行,从而人为制造出一种杠杆循环,而这可能威胁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如果这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或只是加密货币会议上一个边缘话题,那就太好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相反,该法案将影响地缘政治趋势,最终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稳定。在地缘政治领域,如果中国领导层密切关注此事,我不会感到惊讶,如果他们将此举解读为一种孤注一掷的流动性策略和帝国自不量力及金融腐败的危险信号,我更不会感到惊讶。

稳定币-国债循环:以自我为参考的货币机器

《天才法案》的核心内容是一项机制,它允许私人机构发行由1:1美国国债支持的稳定币。银行用国债作为监管流动性的缓冲,而新稳定币则利用国债铸造新的准货币。这些准货币可用来购买更多美国国债,支持下一轮稳定币的发行……如此循环往复。稳定币的发行是从国债中获得收益,下游风险则被转嫁给其他人。

国债由金融机构购买并存入储备,根据储备铸造稳定币,随后这些稳定币被用来购买更多国债,这些国债可以支持更多稳定币,以此类推。每个阶段都会在稳定币之上构建综合金融产品,包括衍生工具、代币化收益产品以及期权挂钩债权。

其结果是一个建立在主权债务基础上的金融化循环,无中生有地制造流动性,并将私人收益提取叠加在公共债务之上。这种结构脱离了实体经济(它为投机而非为生产融资),且杠杆率极高(每张国债都可以支持多个下游债权)。从系统上讲,这种结构十分脆弱,因为它依赖于钉子般的稳定性和永不停歇的国债发行。

至关重要的是,它损害了人们对美国国债安全实用的普遍认知。美国债务不再是中性的全球储备资产,如今成为人为风险之源。在这个循环中,“零风险”的美国国债不再没有风险,而是成为不断扩大的综合性金融工具链的基础抵押品。即使记性不太好的人也能想到,这正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那样一种不透明的网络。

鲍绍山2.jpg

看透表象

这正是地缘政治介入的地方。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在稳步减持美国国债。它这样做并非出自某种宏大的反美元阴谋,而是因为它看清了《天才法案》所透露出的事实。也就是说,美国愿意利用其主权债务,不是进行生产能力的建设(几十年来它从未这样做),而是构建日趋复杂的金融机制让投机者获益,同时也加剧了系统性风险。

这是金融的癫狂,虚拟资本扩张和过度积累都达到顶峰。在此背景下,中美之间正展开关税谈判。问题是,这种不断加剧的风险将如何影响谈判?人们不禁要问,无论在关税、供应链或技术转让方面,中国为什么要和一个明显有意制造金融动荡的国家达成“大交易”?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政坛人士如今正重拾关税外交这一生硬的工具。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最近正推动授权美国总统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关税,以直接打击中国。在格雷厄姆看来,这样的重税将重创中国经济。他认为,面对失去美国市场和对俄贸易的前景,中国(也包括印度、巴西及所有金砖国家)会选择美国市场。该法案出台正值特朗普提出50天“宽限期”,当时他宣布了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决定,承担了在乌克兰作战的责任。

中国见识过这种情况,并未退缩。为回应特朗普在“解放日”(2025年4月2日)首次发起的关税攻势,中国采取了相应反制措施,并迫使美国做出政治让步。历史很可能重演。中国有多种选择,尤其在改变贸易路径方面。过去三个月它已成功做到这一点,包括深化南南供应链,加速去美元化。杰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最近估计,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对美出口损失的82%找到了替代市场。

财政及相关措施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张,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尽管(或许正是因为)特朗普关税带来了不确定性。中国上半年经济表现强劲,预计增长5.3%,这得益于消费支出扩张(其中零售支出增长5%)、实际工资上涨,以及制造和科技领域资本持续扩张。与去年同期相比,信贷增长率达到8.9%左右,为中国经济扩张提供了动力。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五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上升至60%左右。

这表明,与美国接触的经济理由正逐渐消失。美国市场贡献的全球进口需求不超过14%,相当于中国出口的14%,而对美贸易顺差占中国GDP总量的3%不到。如果美国国债市场不再是避风港,如果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人造稳定币和单边关税变成一种武器,那么贸易合作的动力就会减弱。相反,虽然断绝贸易关系可能带来“双输”结果,但中国很可能认为自己能应对短期损失,并做出相当快的调整。如果这种考量发挥作用,那么战略疏离将是一个可行的(即使不是首选)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拖延谈判、推行自己的进口替代战略并继续减少对美元资产的敞口将成为明显的信号。

系统性风险及全球影响

在华盛顿看来,《天才法案》或许很高明,但对中国——或许还包括世界其他许多地方——来说,它就像会带来全球性后果的金融绝望。它进一步掏空了人们对美债的信心,损害了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誉——考虑到过去十年日益加剧的美元武器化,其信誉所剩无几,已经无法进一步削弱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它创造了一台服务于华尔街而非普通民众的人造套利机器。它还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地缘政治信号:美国正孤注一掷地押注于金融工程。

在中美紧张局势加剧、全球格局重新调整之际,美国选择以排斥其最大债权国之一的方式将主权债务金融化。更糟糕的是,它这样做是为了换取什么呢?是稳定币驱动的收益耕种?加密货币衍生品?金融科技平台的私人收益?背后的地缘政治成本可能令人震惊,而其对供应链、贸易平衡和外交筹码的影响才刚刚显现。

中国不断退出美债并非孤立行动,它将是中国脱离美国经济轨道大进程中的一环。正在发生的是生产和贸易解绑,以及货币调整,这将逐渐让中国这个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强国从美国的供应链架构中脱离出来。对美国经济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消费品供应减少、战略性投入(稀土、原料药、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子产品)短缺、关键行业成本上升、交货周期延长以及库存下降。

简言之,美国可能会发现自己拥有充裕的人造流动性,但获取现代经济和实现可负担生活水平所需的基本商品的渠道却受到限制。未来不可避免的调整,是向更高生活成本和成本更高的经济结构转变。

风险并非金融崩溃,从定义上讲,美国不可能非自愿破产。风险在于物质匮乏。我们最终可能陷入一个悖论:美元体系充斥着由国债支持的代币化衍生品,但货架空空如也,工厂因缺乏中间产品和原材料而停工,基础设施项目因缺乏零部件而停滞。

对持有美债的国际投资者来说,现在不是观望的时候,而是应该有序退出,以免所谓的稳定币和人造杠杆的脱钩风险失控。至于中国,不再需要它来揭穿美国的虚张声势,这种虚张声势正从美国内部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