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认识全球反恐斗争的“中国经验”2022-06-30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
与美国以境外反恐为重心、强调“先发制人”的军事反恐战略相比,中国在反恐领域摸索出了一条更适合自身国情的反恐路径。
- 台湾海峡水域的法律地位2022-06-30
李环(Li Hu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长
厘清台海水域的法律地位,有助中美两国(包括媒体)在谈论时表意更准确,也是为竞争日益复杂的中美关系安装“护栏”的一种方式。
- 乌克兰战争的八个教训2022-06-19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现在猜测战争何时结束为时尚早,但世界至少从乌克兰战争中得到八个教训。
- 香格里拉会晤突显中美军事交流重大意义2022-06-17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中美防长在两年多的间隔之后再次面对面沟通,有助于稳定两国和地区国家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良性预期。中美军事关系对于避免冲突的托底作用纵然关键,但其发展上限仍然取决于两国的政治互信。
- 中美如何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合作2022-06-15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相比其他领域,中美在粮食安全方面拥有比较有利的合作环境。两国在粮食贸易上有互利关系,对粮食安全的认知也较为接近。
- 美韩强化同盟合作加剧地区阵营化态势2022-06-02
王付东(Wang Fudong) 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与政治所副研究员
美韩同盟在合作领域、协同机制、目标定位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阵营化色彩明显增强。但新冷战不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地区国家有必要保持克制审慎,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 美中两国必须抵御战争风险2022-06-01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美国同中国若发生战事,对双方都将是毁灭性的。两国政府必须一起努力,寻找共同点,解决出现的问题,包括与台湾的紧张关系,防止战争发生。
- “印太经济框架”中的“技术联盟”2022-05-30
唐新华(Tang Xinhua)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
印太经济框架的出炉标志着印太地区基于“技术政治战略”的竞争正在威胁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更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构成新的挑战。
- “印太经济框架”的进度与限度2022-05-30
刘畅(Liu Cha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框架”虽然以较低门槛吸引了一些国家与美国启动谈判,但其不明朗的前景和难以摆脱的冷战思维,对本地区和平与稳定来说却并非福音。
- 共同构建更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2022-05-24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风险增大,各国需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以国际法为基础,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 俄乌危机与美国中期选举的三个观测点2022-05-20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俄乌危机笼罩下,此次美国中期选举所蕴含的政治意涵更加丰富,对观察2024年大选也有更大的指标意义。
- 俄乌战争对台海局势的潜在影响2022-05-16
张沱生(Zhang Tuosheng) 国观智库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俄乌战争已经使冷战在欧洲复活。中国清醒地看到,除朝鲜半岛外,台海亦是可能使冷战在亚太复活的导火索。要避免这一重大风险,中美恢复加强政治安全对话、加强危机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 冲突的边界2022-05-12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邀专家
乌克兰危机是一场没有边界的冲突,打开的不仅是又一个战争泥潭,更是漫无止境的恶性竞争和秩序重组。
- “全球安全倡议”对中美全球安全治理合作的启示2022-05-06
董春岭(Dong Chunli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理解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是理解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逻辑和增强中美战略互信的基点。日趋严重、多元的全球安全挑战为中美提供了诸多全球安全治理的合作点。
- 非国家行为体成为俄乌冲突“搅局者”2022-04-27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非国家行为体介入俄乌冲突的行为事实上打造了新的博弈样式,其作用对国际力量对比态势、全球治理进程、乃至国际舆论和思潮都将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