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李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长

“九合一”选举结果会利好两岸关系吗?

2022-12-15

11月26日,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结束。29日,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举行记者会。这显然是一个挑选过的时间点,美国既可以及时表达对选举结果的“官方态度”,又可以不动声色地引导台湾后续舆论,避免出现过多美国不希望的“深入讨论”。

单从选举结果看,除延后的嘉义市外,21个县市中,国民党取得13席,是继2018年“韩流”席卷全台后,又一次出现蓝色浪潮。民进党全线败退至北港溪以南,仅得5席。其余1席为民众党、2席为无党籍所得。

民进党的大败,直接反映民众的不满,也充分说明其在选举中操弄“抗中保台”,大搞分裂、抹黑的策略不但事与愿违,还加重民众的“讨厌感”,以致以往支持民进党的人,要么不出来投票,要么支持其他候选人,用选票“惩罚”民进党。

虽说民进党的大败并不意味着国民党的大胜,需要具体县市具体分析,但国民党此次拿下六都中的四都,尤其是重返具有指标意义的台北市,无疑会提振党内士气,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两岸城市间交流的尽快恢复打开一扇机会之窗。

不过,若据此认为两岸关系从此柳暗花明也属太过乐观。毕竟,目前影响两岸关系的两大“负面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一是民进党仍在台上,其检讨选举的败绩恐怕尚难令其深刻反思两岸政策,进而主动提出改善之举;二是美国仍力介其中,在选举结束后就及时表态,赞扬台“活跃的民主社会”,强调美对台政策不变,将与“新当选人展开合作”。

在基本结构未有改变的情况下,大陆看岛内选举多了一份冷静,对推动两岸交流合作需克服的困难多了一层准备。

客观讲,台湾地区的“九合一”选举更多聚焦于各县市治理层面的具体问题,民众也更关注候选人的个人特质、主要政见,而两岸议题属于“高阶政治性议题”,即便涉及,也不会像在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那样占据重要分量。甚至如果过分操弄两岸议题,反而会遭民众反感,此次民进党在选举后期打出“为台湾挺身而出”的“抗中保台”牌,从选举结果看,民众显然没有买账,不少人直言对民进党动辄操弄意识形态来分裂台湾社会的行径表示厌倦。

此外,只要是定期的选举,必然会出现选民的“制衡心理”、“钟摆效应”等。此次“九合一”选举的结果并不能左右2024年地区领导人的选举,2018、2020年的情况已是先例。对于这种民主制度的特点,各方都心知肚明,所以选举结束后,国民党不敢松懈,民进党要“谦卑面对民意”。

AIT适时召开记者会,除表示会继续推进在台的“四大目标”(即支持台湾的自我防卫能力与韧性、增进全球供应链韧性、支持维护及拓展台湾国际空间的努力、深化美台经济和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外,还增加了“第五大目标”,即“共同对抗资安威胁”,目的当然是通过“合作”强化对台湾政治走向的影响力。

对美国而言,两岸维持“不统、不武”的现状最符合其利益,所以才有记者会上“避免战争是所有政策制定者、政治人物和外交官员的共同责任”之类的言论。美一直声称“期望海峡两岸和平解决争端”,但却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方案视而不见,反而与“倚美谋独”的“台独”势力一拍即合,不断为两岸和平谈判制造障碍。

在刚刚过去的中美两国领导人巴厘岛会晤中,中国领导人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正是基于洞悉了美国不断在两岸之间“制造麻烦”、干扰两岸中国人商讨自己家事的心机。

相较以前,大陆能更理性看待台湾地区的各类选举结果,也能更理性看待现在的蓝白绿各色政党——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表明它已经不是以前的国民党,民众党能否立稳脚跟成为两岸交流中的一股清流?民进党“谋独”“抗中”,企图制造分裂与冲突自会受到民众的“选票惩罚”。

大陆对台湾选举的淡定,源于自身的定力,因为对于大陆而言,交流合作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尊重、关爱、造福台胞的心一直是真诚的,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努力是一贯的,对于台湾的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大陆都愿意与之开展交流,共谋两岸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大计。

“求和平、求稳定、要过好日子”不仅是岛内的主流民意,也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主流民意。台湾需要更多有民族担当、有历史责任感、有变革魄力的政党领袖,只有能为民众的长远利益着想,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定期选举能令台湾的政党明白这个道理,那两岸共商和平统一进程,又岂是美国能插手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