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关系正常化背后的动力源于两国务实地调整双边关系。无论美国与印度或中国的关系如何发展,中印关系正常化进程都可能持续下去。
- 当今美国政坛最激烈的斗争并非在两位总统候选人之间,而是发生在各州之间——这些州掌控着决定国会席位的选区地图。
- 与中国在南海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之际,菲律宾正大力加强与澳大利亚及其他西方伙伴的防务关系,大规模联合演习和扩大军事准入计划凸显了这一点。尽管中国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但中菲都有责任缓和紧张局势并寻求外交解决方案,尤其考虑到菲律宾明年将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
- 中美正陷入一场新的“制高点之战”,其核心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芯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的控制权。在这些领域,美国仍保持主要优势,但中国的国家主导+民间创业混合模式赋予它强大动力,如果美国投资不足或误判竞争形势,就有可能失去优势。
主编推荐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于9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开幕前的“香山视界·高端对话”中,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与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施灿德(Chad L. Sbragia)围绕“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展开对话。
- 军事安全正如加沙种族灭绝共谋所证明的,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共生关系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排斥。该地区需要的是经济大发展。
- 外交策略2025年9月9日,第二届金融评论亚洲峰会(Financial Review Asia Summit)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会议由《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FR)和澳大利亚亚洲协会(Asia Society Australia)联合举办,邀请亚洲和澳大利亚政商两界知名人士出席,探讨亚洲面临的发展机遇,评估地缘政治变动带来的商业风险。中国前驻英国、澳大利亚大使傅莹应邀参会发表演讲,并与AFR北亚记者杰西卡·西娅(Jessica Sier)进行对话。以下是傅莹大使演讲和答问的主要内容。
- 外交策略初秋的里斯本,我在这里参加了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组织的“慕尼黑青年领袖”年会。会议汇聚了80位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历年“青年领袖”,会场外的特茹河畔阳光温柔,但场内关于未来国际秩序、跨大西洋关系与欧洲安全的讨论却折射出不安的复杂情绪。面对大国竞争加剧、跨大西洋利益错位和防务体系压力,欧洲似乎被迫站在一个必须重新定义自身角色的十字路口。
- 军事安全九三阅兵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与担当,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知,推动了全球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播,提醒世界铭记历史、团结协作。
- 外交策略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和系列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包括中俄印三国在内的亚洲、非洲等27国领导人聚首,共话“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十个成员国还发表联合宣言,展现在世界多极化、多边贸易体制、二战史观、欧亚安全等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深化在反恐、禁毒、经贸、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对抗加剧背景下,这次峰会将给世界注入稳定、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并有助于制衡美国嚣张的霸权。
- 外交策略传统思维认为,特朗普政府杂乱无序的对华态度终有一天会变成明确的立场,但美国总统绝不是循规蹈矩的人。
- 外交策略随着乌克兰代理人战争的最终结果日益临近,这场无端冲突的灾难性代价持续飙升。乌克兰原本拥有立足于发展的另一种未来,但是被人为放弃了。
- 外交策略唐纳德·特朗普的政治遗产或许会延续,因为他通过“意外后果法则”促成了新的全球秩序。他启动了一场权力大转移:随着与印度、俄罗斯和主要贸易集团结盟,中国将在未来10到20年成为全球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