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恩里科·格洛里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博士生,菲律宾大学迪利曼分校国际关系助理教授(休学假)

周边国家相信中国对和平的承诺吗?

2025-10-10
第十四届中菲关系马尼拉论坛
第十四届中菲关系马尼拉论坛

在中国的全球性引领下,和平是必然的。这是中国越来越自信地重申的信息。最近在菲律宾的“马尼拉论坛”上,中国大使黄溪连和资深律师兼学者高志凯强调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和谐才是亚洲的天然秩序。而就在几天前,中国前驻菲律宾大使傅莹在悉尼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和平稳定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基石。在北京举行的“香山论坛”上,中国国防部长董军指出,中国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不仅是一种威慑,也是和平的力量——这一形象通过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的九三阅兵得到强化。

中国的和平言论是一贯的,以身份认同为导向,并深深融入其外交政策。然而,作为其战略前沿的东南亚邻国,反应远非一致。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承诺谨慎乐观,而对另一些国家尤其是直接与中国有海上纠纷的国家而言,这些话未免空洞。这种矛盾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邻国是相信它的和平叙事,还是出于不信任而认为那不过是花言巧语?

东南亚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意义

东南亚可被视为中国如何将外交政策愿景付诸实践的范例。在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中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置于与全球南方外交的中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东盟签署了第一份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其开始融入全球市场。在习主席领导下,该地区优先地位得到深化。2013年,他在印尼议会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凸显该地区的“一带一路”连通枢纽作用。此后,中国周边外交重心明显向东南亚倾斜,该地区被视为塑造中国大国地位之路的决定性因素。

2012年以来,中国领导人访问东南亚的频率超过以往,突出说明东南亚在北京眼里的优先地位。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过去五年东盟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在东南亚关键新兴领域的投资也在增长。除了经济,东南亚人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总体接近1/3。这些趋势都说明,东南亚是中国大战略的主要试验场,同时也让该地区国家在影响该战略的调整方面得以发挥作用。

愈发乐观,愈发不信任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些成就及中国的和平叙事在东南亚引起更大共鸣。廖振扬和邝云峰对东南亚国家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在中美之间“对冲”仍是主导战略,但近年来它们逐渐向中国倾斜。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2025年东南亚态势调查》印证了这一趋势。调查显示,该地区对中国促进和平与共同繁荣能力的信心增强。

中国和平承诺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它的崛起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对全球南方发展需求的补充。东南亚无疑是受益于中国经济扩张的前沿和中心,然而,持久的海上争端,以及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具体进展,抑制了乐观情绪。东南亚研究所的同一调查显示,不信任感挥之不去,主要原因是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实力,可能被用来威胁东盟国家的主权。

这种不信任感在菲律宾最为根深蒂固。30年来,Social Weather Stations的民意调查一直将中国列为菲律宾最不可信的合作伙伴,近年的评价更是不断下滑。菲律宾的案例表明,当领土问题引发民族主义情绪时,共同繁荣的呼吁是没有分量的。

对于其他东南亚主权声索国,中国能够以较平静的方式处理争端。然而即便如此,这种平静反映的并非真正的信任,而是中国“杀鸡儆猴”策略的示范效应,它以菲律宾这种直言不讳、目中无人的声索国为例,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的决心。其结果是,较小的邻国谨慎对待主权主张,在经济利益诱惑与挑衅中国的自信之间寻求平衡。东盟国家可能会将主权争端分隔开来,但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同繁荣的承诺引起共鸣,也因为公开抵抗的代价日益明显。这种谨慎和不安的气氛表明,中国和平计划的基础并非像官方所说的那么稳固。

与此同时,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日渐减弱,让东南亚无法指望。特朗普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目标是地区经济体,这让人们对美国的承诺产生怀疑,即便其长期盟友试图稳定现有平衡。总体而言,尽管中国在海上表现强硬,但域外平衡力量的退却让中国提出的共同繁荣承诺显得更加可信,也巩固了其在地区不确定性背景下作为和平保障者的声誉。

和平承诺及其局限性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国家利益,尤其是领土主权,不可避免地会与较弱邻国同样合理的国家利益发生冲突。中国若想兑现“必然和平”的承诺,它面临的挑战是超越空谈,为这些地缘政治争议地区的合作提供可靠路径。

一个可能的切入点是海洋环境保护,而科学外交可以建立有意义的开端。黄岩岛周围的渔业管理合作,如共同遵守季节性禁渔令,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建立信任。个别声索国已在建立海洋保护区方面取得进展,但这些努力支离破碎。我们需要协调一致的网络和统一的保护计划,而不是泛滥的单边倡议,这只会强化海上边界。毕竟,不作为造成的生态后果并不会以人为的政治辖区为界限。

海洋环境保护还凸显了战后自由秩序的一个更大弱点,即一方面要努力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一方面各国仍被主权零和观念束缚。有鉴于此,中国常坚称针对这些缺陷提供的“中国解决方案”,首先就应该拿到最需要合作共赢的领域来检验。环境管理对中国来说容易取得成果,它可以向世界展示,尽管领土主张重叠,但相对和谐是有可能的。例如,中国在黄岩岛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提议仍语焉不详,对中国来说,这是通过探索共同管理而不是单方面推进向菲律宾伸出橄榄枝的机会。这样的姿态将增加中国和平叙事的可信度,使其频繁的承诺不再只是空谈,而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共同项目。

如果中国想真正成为地区领导者,就必须通过针对现有领土争端的务实可持续举措,来强化其共同繁荣的和平叙事。此类善意姿态也将表明,中国能够认识到邻国的焦虑源于民族主义利益,而不是简单视之为华盛顿遏制战略的代理人。随着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主动挑战现有国际秩序,中国将言论变成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不仅加强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而且还有信誉和持久地位,这些是只不停做出和平承诺无法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