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顾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全球治理倡议与新多边主义

2025-10-09
顾宾.jpg

2025年9月1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当今世界变乱交织,我们要以穿越周期的宏阔视野理解时代变局,越是困难,越要坚持多边主义。这是因为,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基本路径。

多边主义受到严重冲击

全球治理倡议指出,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核心理念是多边主义,而多边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共商共建共享。多边主义的制度特征是主权平等和非歧视,其经典制度设计“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一国给予他国的优待立即、无条件地被第三国自动享有。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把“对等关税”和国内市场作为谈判筹码,各个击破贸易伙伴,以换取巨额关税收入,换取其他国家零关税待遇,换取制造业回流大单,换取它想要的任何战略利益,例如胁迫加拿大放弃承认巴勒斯坦国、胁迫印度放弃进口俄罗斯石油、胁迫巴西放弃对前总统的司法审查、胁迫金砖机制放弃去美元化进程,等等。“最惠国待遇”原则就这样被美国的关税大棒击得粉碎,不仅其谈判筹码在各国间造成歧视,而且相关谈判成果第三国无法自动获得,更不用说“对等关税”本身违反美国作出的世贸组织承诺。由此导致运行近80年的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美国出于自我辩护考虑,抓住“国家安全”这根稻草,但于国际法而言,国家安全概念被泛化、被滥用了,“国家安全”不是这么用的。

多边主义有赖大国引领

在实践运作中,多边主义有赖大国引领。这样的大国不应只有一个,否则极易形成霸权,滑向伪多边,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即是明证。多个大国之间是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关系,也有微妙制衡的一面。共识首先在这些大国之间形成,再经由其集体引领,扩散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以此赋予谈判议题和结果的合法性。

全球治理倡议指出,大国尤其要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信用和规则作为国际法治的两大基石均是对大国提出的要求,因为只有大国有能力驱动或摧毁国际法治。鉴此,大国必须保持善意与克制,并带头遵守国际规则。

多边主义保护大多数国家

倡导并维护多边主义,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像新加坡、比利时、瑞士这些地理小国的利益。这些国家在一对一双边谈判中能力或筹码有限,不占优势。例如,一些东盟国家出口依赖美国市场,在与美国开展双边关税谈判时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甚至屈从美国的要求,打击中国“转口贸易”。但如果多边主义原则得以切实遵守,这样的结果就不会出现。

全球治理倡议敏锐地指出,伴随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现行国际机制的最大问题是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而多边主义是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提升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最终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路径。在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多边主义体现了反对单边霸凌、反对丛林法则的重要思路。

新多边主义

当前多边主义的困境,表象是“协商一致”决策机制出了问题,根本是领导力缺失,有人总结为“美国不愿意,中国无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在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已成为主要成员和关键力量,无论是曲折漫长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改革,还是像亚投行、新开发银行、国际调解院等新多边机制的倡议筹建,中国正在其中扮演引领者角色。展望下一个国际秩序,有人把中国称为“友好霸权”(benign hegemon),但中国永远不会成为美式霸权,这是因为中国不仅拥有与西方传教士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包容式文化传统,更把“共商共建共享”作为发展当代国际关系所笃行的黄金法则。

全球治理倡议指出,发展多边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各国人民是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践行多边主义离不开国内经济支撑和各国人民支持。美国对多边主义的背弃,根源在于其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导致广大民众未能充分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实际利益。面对经济运行中的诸多风险挑战,中国自去年9月以来出台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今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发动全球关税战后,中国一方面继续积极扩大内需、做大市场,同时汇聚全球南方联合自强,为稳定世界经济、推动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总之,新多边主义“不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推倒重来,也不是在现行国际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它植根于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摒弃美式霸权思维的同时,代之以协商共治的东方智慧,体现“基于美式,超越美式”的守正创新思路,代表全球治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