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美之间新的制高点之争

2025-09-26
麦克纳利.jpg

随着中美贸易战陷入僵局,全球最重要双边关系的潜在态势正在迅速转变。这种转变通常被视为权力变化:一个大国崛起,另一个大国衰落。但它还有一个更为贴切的概念,那就是“制高点之战”。

这个概念原本是军事隐喻,1922年被弗拉基米尔·列宁用来描述他的新经济政策,尤其强调需要培育能够引领或支撑整体经济的工业部门。20世纪20年代,它主要指钢铁和化工等重工业,也包括基础设施和金融中介,以支持对新兴主导产业的投资。

丹尼尔·耶金和约瑟夫·斯坦尼斯拉夫1998年出版的著作,以及随后面世的同名PBS系列纪录片《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普及。其中,政府控制与自由市场(新自由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是重点。但随着新经济产业占据领导地位,为控制这些产业而进行的地缘政治竞争相应发生变化,这场争夺战也涉及“制高点”性质的转变。

更能体现这场21世纪斗争的,可能是特朗普2019年首次对华为施加制裁。当时,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禁止在美国网络使用华为设备,并将该公司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名单。其理由是,该公司提供并持续控制着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电信基础设施,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禁令颁布之后,美国进一步加强芯片制造设备的对华出口管制,拜登政府执政期间更是如此。美国还迫使日本和荷兰等盟国的制造商采取类似做法。

随着这些政策举措出台,新一代“制高点之战”已然成形。只是这一次,它不再仅仅关乎理念。20世纪的核心意识形态冲突,即自由市场政策与国家指导政策的对抗,如今已退居次要地位。诚然,这两个领域仍有狂热的拥护者,但特朗普第二届政府似乎决心打造一种新型的美国国家资本主义。它甚至更为激进,入股了境况不佳的科技公司(英特尔),并要求分享英伟达和AMD的部分在华销售额。

不,这一次,“制高点之战”几乎体现了意识形态和政策组合的趋同。然而,它或许比一百年前更加激烈。如今,生物医药、电池等新兴主导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其中最核心的是以芯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新融合。这些是新制高点当中的高点。它们不仅将推动经济繁荣,还将塑造21世纪的地缘政治优势。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利害关系太大),所有主要行为体的经济策略正日益趋同,尤其是美国和中国。中国显然优先利用国家引导、投资和管控,来打造强大的产业政策和技术升级新模式。

最近,王旦和罗伯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模式依赖于建设推动技术进步所需的深层基础设施。这包括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它充分利用拥有先进制造知识的庞大劳动力,以及国家提供的电力和数字网络。作者称之为“全方位技术战略”,并认为正是这一战略使得中国能够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快地推广新技术。

尽管中国经济问题严峻,但他们认为,其科技发展势头难以阻挡。北京不仅依赖扩张性的、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还大力扶持民间创业和创新。作者认为,这种混合型国家资本主义具有韧性,并有可能实现技术霸权。

任何美国政府如果误解,甚至低估中国强大的国家引导与民间创业相结合产生的优势,都将面临巨大风险。这种低估可能严重危及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美国要想维持现有优势,必须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工业产能方面进行大规模的长期投资。

过去80年,美国的技术开发生态系统运转良好,在打造未来科技的同时,也培育了世界级企业。但是如今,它正处于关键时刻,可能在“制高点之战”中败北。美国从未遇到过一个在大陆范围内实行混合国家资本主义的竞争对手。美国也一直固步自封,对未来投资不足,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方面。

然而,对美国模式的最大威胁来自特朗普政府试图推行美国式的混合国家资本主义。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看起来可能结合了两个世界中最糟糕的情况:将裙带资本主义与不多的国家总体指导和投资混合在一起。事实上,从应对能源转型到移民、科学和学术界,特朗普第二届政府的关键政策差不多就是为了破坏美国实现成功所需的关键支柱。

这并不意味着“制高点之战”胜负已分。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由于美国制裁,芯片技术瓶颈如今已十分明显,可能阻碍中国在其他技术(主要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而且,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以及为新技术快速筹集资金的能力。

但过去80年来,“制高点之战”从未如此势均力敌。中国打造了令人惊叹的科技生态系统,如今在电池、绿色科技、机器人和电动汽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则凭借数十年来积累的领先科技资源,拥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因此,在争夺新制高点的竞争中,美国占据优势。然而,如果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误读或低估了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带来的竞争威胁,未能进行战略投资,这些优势可能会被白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