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频繁使用无人机战术,北约不得不重新审视东翼的防空能力,并宣布启动“东方哨兵”系统。这一动作不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政治与战略信号。
“东方哨兵”系统启动的直接诱因,是北约东部边缘地区的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罗马尼亚均报告俄罗斯无人机的入侵。9月10日,在俄罗斯大规模袭击乌克兰期间,至少19架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使北约第五条议题再度成为焦点。面对这一局面,波兰立场十分强硬,坚决否认“误操作”的可能,显示了前线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零容忍态度。而北约启动“东方哨兵”系统几乎是必然之举,也是对俄罗斯新型无人机战术的直接回应。
北约防御系统的新增项
北约于9月12日宣布启动“东方哨兵”系统,但有迹象表明该项目早已酝酿多时。这一系统最早可能从2023年开始设计规划,内部讨论甚至更早。尽管相关信息非常有限,但可以推断,“东方哨兵”并非完全独立,而是隶属于北约综合防空与导弹防御系统(IAMD)的子系统,其核心功能是整合丹麦、法国、英国、德国等国资源,对东翼领空进行实时监控,且优先部署在东欧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接壤地区。与IAMD的全域覆盖相比,“东方哨兵”更具针对性,专注于对无人机等低空、小型目标的拦截和防御。此外,波兰总统9月14日签署命令,允许北约在波兰部署常驻部队,作为“东方哨兵”行动的一部分。此举也意味着1997年签署的《北约-俄罗斯创始宣言》彻底失效,再没有什么政治文件约束北约与俄罗斯的冲突升级。
美国深度介入
“东方哨兵”的启动标志着美国深度卷入北约与俄罗斯的对抗。无论特朗普如何期望与普京维持某种合作,他都无法使美国置身事外。美国在该系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北约最高司令、美国空军上将格林克维奇与秘书长吕特共同宣布系统启动,并强调其强化北约东翼防御的作用,显示美国承担着盟军资源整合的核心角色。二是该系统依赖美国的C2指挥与控制系统、反无人机新技术以及情报与信息共享能力。三是从军事装备升级角度看,该系统为美国提供了检验和优化新型作战技术的实战平台。
然而,这种深度介入并不符合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战略设想。它既削弱了其与普京建立的脆弱互信,也加大了与俄罗斯直接冲突的风险。特朗普可能会尝试将“东方哨兵”作为谈判筹码,若普京愿意停火,他可能选择降低其威慑力,否则就进一步强化系统功能。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东方哨兵”及其母系统IAMD类似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旨在通过“技术消耗战”让俄罗斯重蹈苏联覆辙。
俄罗斯的有限选择
俄罗斯官方认为,“东方哨兵”系统是北约直接介入乌克兰战争的有力证据。俄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北约此举将引发“即时和毁灭性”回应。而另一些俄罗斯分析人士则把“东方哨兵”视为北约鲁莽行为的延续,甚至比做1941年德国的军事集结,暗示这是历史性侵略的重演。
毫无疑问,俄罗斯将针对“东方哨兵”系统采取对等回应的政策。在与白俄罗斯举行的Zapad-2025联合军事演习中,俄罗斯不仅会设计针对“东方哨兵”的演习科目,而且将提升加里宁格勒地区的雷达和防御系统,加强针对北约的监控和拦截能力,并继续使用无人机测试北约的反应。
不过,在积极回应北约“东方哨兵”系统方面,俄罗斯在资源、系统部署与技术现代化方面存在明显制约。一是其财政与军事预算存在压力。尽管俄罗斯国防预算增长迅速,但与北约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多个西欧国家)相比,其科研、现代系统采购与维护的支出基数较小。二是旧系统与现代技术之间存在差距。苏联时期设计的防空系统依然是俄罗斯的主力,这些系统在对付小型无人机/低空机动目标方面落后于西方新型防空网。在加里宁格勒这样的前沿地区,俄罗斯可能已把S-400型防空系统挪到乌克兰前线。三是地缘战略存在资源分散的问题。俄罗斯必须在多个战线同时保持防御与威慑,这使得它难以集中展开对“东方哨兵”系统的有效压制和对抗。
综合来看,“东方哨兵”系统是北约技术与战略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美俄在欧洲安全博弈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通过该系统,北约得以强化其东翼防御并增进内部团结,美国将借此机会检验并优化其新型作战技术,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面对这一局面,俄罗斯在有限的资源和装备制约下被迫做出回应。未来,欧洲安全格局可能呈现“攻防失衡”的新态势,即北约凭借其技术和体系优势持续推进,而俄罗斯则在战略困境中艰难应对。“东方哨兵”系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欧洲安全秩序进入新一轮重塑的关键转折点,也无疑加剧了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