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审议的“下半场”2021-06-02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美国行政当局以科技、军事、价值观为重点,推进有边界有管控的竞争,国会则快轨审议内容险恶的涉华法案。在审议结束前的有限时间里,中美关系整体氛围不会明显好转,相反还可能因具体事件而持续螺旋下滑。
- 中美的多边主义认知之争2021-06-01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教授
多边主义的公平与效率、同质与异质的矛盾将始终存在,而解决这两组矛盾只有在主导国家和崛起国家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相互协商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澳大利亚反华背后的虚伪与短视2021-06-01
郭春梅(Guo Chunmei)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中方正式冻结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是忍无可忍而不得不做的反应,更是澳大利亚“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越来越需要“太平洋共同体”2021-05-31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会
北京大学教授王辑思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大卫·兰普顿认为,阿拉斯加对话给中美关系现状提出了新的问题。强硬的措辞、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对话结束后联合声明的缺失,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外交风格。但对于两国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是成为全球超级大国,还是集中力量应对贫困、疾病和气候变化等威胁?“太平洋对话”主持人周柳建成邀请两位教授就此展开辩论,并请他们回答了有关“太平洋共同体”倡议的问题。
国际角色的问题2021-05-28
洪农(Nong Hong) 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对话”高级研究员
就参与国际组织来说,大国的目标并不十分清晰。中美两国是会争夺影响力,还是能够培养合作的机会?只有后者才有助于推进健康的全球治理模式。
拜登的外交政策需要修正方向2021-05-26
查尔斯·库普钱(Charles A. Kupchan)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资深研究员兼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教授
拜登政府把当今的地缘政治定义为民主与专制的冲突,其风险是既会让美国的对手更强大,也会削弱美国的盟友。这种“我们对抗他们”的做法将使我们无法应对共同的全球挑战。
工商界应作中美关系发展砥柱2021-05-24
傅莹(Fu Ying) 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创始主席
两国工商界有责任更多地站出来发声,为促进中美沟通发挥作用。大国基于不可靠信息制定政策是危险的,工商界有责任为建立保障两国经贸稳定合作的法律基础多做贡献。
美国对华战略中的另一种声音2021-05-19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美国对华战略中的另一种声音体现了更为精密的设计,有可能在对华战略评估中产生影响。它同时说明美国在对华强硬过程中是有成本下线的。
日本外交:在中美之间艰难走钢丝2021-05-18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近年来,日本保持平衡的做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为安抚强大的邻国中国和长期的盟友兼保护国美国,东京微妙的平衡变得日渐难以维持。
中国与多边主义2021-05-18
傅莹(Fu Ying) 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创始主席
多边主义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多边主义不应是实现独家目标的手段。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通力合作将是多边主义的胜利。
中美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2021-05-17
俞邃(Yu Sui)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中美俄关系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不同,这不仅基于各自国情的差别,更取决于当局的方针政策和政治意愿。美俄关系不取决于中国因素,中美关系也不取决于俄罗斯因素。
美中竞争的逻辑2021-05-13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衡量拜登对华政策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是这两个大国能否在其他领域激烈竞争的同时,共同合作生产全球公共产品。
如何制止中日关系“战略漂移”2021-05-12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教授
要制止中日关系“战略漂移”,坚守四个政治文件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明确和巩固三个共同认知基础。
牛轭礁事件折射拜登政府插足南海新路数2021-05-11
陈子楠(Chen Zin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美国等域外国家围绕牛轭礁事件的言行,折射出拜登政府干预南海事务的一些新路数。
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逻辑2021-05-08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
通过坚持强调民主价值观和联盟的立场,拜登政府使其对华政策明朗化。与上届政府不同的是,拜登已经认识到必须通过国内投资来保持对中国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