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中俄关系的核心是认知共同体

2021-07-15

继美国总统拜登高调参加G7峰会、北约峰会和美俄峰会后,6月28日,中俄元首举行视频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今年以来,中俄高层战略互动频繁,引发了西方舆论高度关注,各种评论不一而足,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两种核心论调。

一是中俄同盟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面对美国新政府强化同盟体系,中俄将会走向准结盟,并与伊朗、朝鲜等美国的敌人强化关系,这将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极大威胁。

第二种是中俄关系脆弱论。这种观点认为中俄存在地缘政治和势力范围上的竞争,加上俄罗斯经济实力远低于中国,这种不对称结构让俄罗斯不愿意甘为中国的小伙伴,中俄仅是为了对应美国压力而结成的“露水夫妻”,最终将同上世纪60年代那样走向分裂。

中俄战略接近当然有针对美国战略压力的共同利益一面,但如果仅从权力平衡和短期利益角度定位中俄关系,不仅在知识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中俄关系的核心是两国对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和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判断高度趋同。

首先,中俄深刻认识到美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困境在于国内政治极化严重绑架了美国外交,对此既需要有坚决的态度,也要有战略耐心。今年2月,中美元首在中国除夕通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电话,谈及中美合作的各种可能性,拜登称赞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然而面对国内,无论在《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还是拜登的其他讲话中,中国都不断地被批评为威权国家,挑战国际秩序,是美国的主要竞争者。6月,美俄首脑时隔多年首次在日内瓦会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撰文披露,尽管双方元首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美国官员之后又警告俄罗斯并提出要求。美国领导层中不乏对国际关系和大国合作重要性有清醒认识的人,但国内政治压力却使他们不得不对内装糊涂。面对这种情况,中俄自然需要通过各种场合说明事实,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俄的表态很克制。中国主要领导人没有像美国领导人那样指名道姓地批判,普京总统在日内瓦接受美国媒体专访,面对挑衅性提问体现了极大耐心,用说理予以反驳。

第二,中俄都认为后冷战时代“全球听众”的出现已经让全球知识市场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随着互联网、社交工具、翻译软件的普及,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变得高度便利,也变得更有竞争性。知识市场比任何其他市场都具有跨越国界的穿透能力,作为知识消费者的听众们也变得更加全球化,他们不仅接受不同的信息,还会对比、分析和传播,这就对提供方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话语和事实的关联性是获得全球听众认同的关键,因为他们不会单纯听你说什么,还会不断检验你做了什么。这意味着如果仅依靠“民主对专制”、“人权对压制”这样高度意识形态对抗的话语,而在改善民生上却缺乏建树,就会被具有质疑精神的全球知识买方市场所淘汰。

第三,中俄都认为国际关系多极化和全球知识市场从垄断走向自由开放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和平民主论、不可或缺国家论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核心观念就是美国是冷战的胜利者。其衍生出来的逻辑是,只有美国版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的国内秩序,以及美国治下的国际秩序,才不会让世界大乱。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排他性的知识垄断,战后欧洲和日本的复兴,以及更大规模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都证明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千篇一律,而没有美国霸权的多极国际秩序必然混乱,这种观念也从来没有经过实证检验。

可以说,中俄关系不会走向军事同盟,也不会走向分裂,这种关系的核心,是冷战后双方长期战略互动结成的认知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