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高层通话解析2021-06-28
聂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中美关系互动仍处于不对称状态。内政问题成为美国反对中国的“新边疆”。目前美方仍没有诚意与中国解决双边关系中的真正问题,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还在犹豫彷徨中。
- 拜登访欧不会改变欧洲“战略自主”决心2021-06-28
孙成昊(Sun Chengha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董一凡(Dong Yifan)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员
拜登时代的跨大西洋关系较特朗普时代大为改善,欧盟亦主动在重要议程上谋求与美国协调政策。但欧洲清楚“美国优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为此欧洲将从增强自身实力出发,在中美竞争背景下探索一条既能稳定跨大西洋关系又能谋求战略自主的道路。
拜登执政的深层挑战正在显现2021-06-26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高端智库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拜登执政开局总体平稳并有所建树,在外交布局中,中国因素成为其政策推进的重要牵引力。但美国政治社会中的深层矛盾将极大制约拜登任内的施政成效。
如何看美国参议员访台2021-06-26
朱松岭(Zhu Songling)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美台若不断挑战中国大陆民众的耐心,挑战中国政府的宣示和尊严,必然招致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和变化。
拙劣的外交:拜登招募东盟对抗中国2021-06-25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讲席教授
东盟国家经常成为超级大国的冲突之所,但在全球舞台上,它们又一次次被更大的地区强国遮蔽。在与东盟成员国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局势骤然紧张,美国领导层将很难在那里找到热情的盟友。
G7与北约:既安抚华盛顿又避免与北京对抗2021-06-25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正如最近的G7和北约峰会所表明的,安抚美中两国的努力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 中国为什么会“挨骂”?2021-06-24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教授
大国在崛起进程中“挨骂”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挨骂”的背后还隐含着西方人为制造“敌我认同”和“善恶认知”的冷战逻辑。在减少外部世界的错误认知方面,中国仍有不少主动作为的空间。
反华阴谋:北京眼中的“新华盛顿共识”2021-06-23
王缉思(Wang Jisi)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
美中领导人需要接受两个基本现实: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间享有巨大威望,中共权力根基不可动摇;二是在塑造全球秩序方面,美国仍将是最强大的行为体。中国可能会继续抵制那些推行政治体制变革的呼吁,但中国应遵守(或适应)那些从长远来看有益于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国际规则。美国则应对捍卫现有秩序的可能后果进行反思,顾及非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同华盛顿共享价值观的伙伴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利益。
“全球英国”构想不切实际2021-06-22
吴正龙(Wu Zhe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远航印太表明英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折。英国既想加深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又要干涉中国内政,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想法可谓一厢情愿。
中美印需跳出地缘政治博弈陷阱2021-06-21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中美印三角关系需要放在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和博弈加剧、国际权力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美印战略目标的契合催生了相互利用的准结盟关系。
需警惕有损中美关系的幻想2021-06-17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和美国都对对方抱有错误幻想,这些幻想是徒劳的,甚至是危险的。面对公众敌意的日益增加,两国政府必须努力相互理解,找到合作的方法。
布林肯渲染俄罗斯北极安全威胁的背后意图2021-06-15
陈子楠(Chen Zin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北极国家在区域安全问题上龃龉不断,是美国利用各方关切和矛盾强化自身主导地位的结果。
- 建设复原能力,解决不平等问题2021-06-08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会
斯蒂芬·罗奇作为国际知名人士,曾担任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及亚洲区主席。每一项统计数据背后都有一个人和一段故事,在2021年5月7日接受“中美聚焦”特约编辑周柳建成采访时,他谈到当前的挑战,包括全球贫困和不平等,以及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理念。
变换修辞: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2021-06-07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会
安克雷奇会晤之后,贸易争端在新闻头条上退居次要地位。但受中美持续不断分歧影响的各界仍心怀忧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克雷格·艾伦大使以其广泛的商业和外交经历,于2021年5月6日与“中美聚焦”特约编辑周柳建成进行了对话。
如何认识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竞争-合作-对抗”2021-06-07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高端智库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竞争和对抗仍然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无法寄望于个别领域的合作能对冲两国关系中的负面因素。“竞争-合作-对抗”框架不仅导致中方认为拜登对华政策“过于消极”,客观上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