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意与国家安全对美台关系的影响2018-05-08
郝志坚(Dennis V. Hickey) 密苏里州立大学杰出教授
对美国人来说,台湾的防务平衡很重要。美国并未“铁定”承诺保卫台湾。但正如吉米·卡特总统曾经指出的,《台湾关系法》赋予了美国总统参战保卫台湾的选择权。实际上,美国是台湾同中国大陆发生冲突时唯一可能的安全伙伴。
中非关系真相和美国政要的扭曲心态2018-04-20
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中国同非洲合作始终坚持两个“绝不”:绝不以牺牲合作国的长远利益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绝不走掠夺式开发和巧取豪夺的殖民老路。
西方对中国国家主席看法有误2018-04-13
金刻羽(Keyu Jin)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中国需要一个强势领导人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评判中国治理的正确方式2018-03-28
沈联涛(Andrew Sheng) 香港大学亚洲国际经济研究院杰出研究员
肖耿(Xiao Geng)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应该检验的是中国的体系能否适应长期挑战,并有助于国家和全球福祉,而不是它是否符合西方的标准。
中国“两会”具有很强的纵深感2018-03-21
秦晓鹰(Qin Xiaoying)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2018年的中国“两会”内容非比寻常,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的纵深感。
西方领导人应如何对中国“两会”改革作出反应2018-03-16
扎克·蒙塔古(Zach Montague) 《纽约时报》新闻助理
中国眼下拥有一支极其高效的精英团队,他们正在以前所未见的能力管理国家,规避繁文缛节,快速颁布政策。无论如何,他们对于未来的理念将较之以往更快速有效地落实到位,而这或许意味着中国将在未来经历多年高效、连贯的治理。
中国的创新会超越西方吗?2018-03-09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中国商人和企业家越来越显示出,他们不仅有适应新机遇的创业干劲,也渴望并有能力为自己创新,而不是简单复制现成的东西。
中国的现代化雄心2018-03-05
姚洋(Yao Yan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进程,最终会让中国拥有当今发达民主国家具有的机遇、个人享受和公共服务。然而完成这一进程并不容易。
谨防中国农村成为烫手山芋2018-03-02
秦晓鹰(Qin Xiaoying)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中国农村的现状能否止劣向优,止乱趋稳,已经成为中国下一步改革能否成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否实现历史性转型的关键之一。
何谓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8-02-13
俞邃(Yu Sui)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础是时代新特征和中国新国情,是大国尊严、大国战略、大国担当和大国气派的综合体现。
2018: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时刻2018-02-07
洪源远(Yuen Yuen Ang)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政治学教授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的领导人如何讲述中国过去40年来的转型故事,将塑造未来中国国内国外的政策措施。
美国对朝政策为什么失败?2018-02-06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美国一方面采取军事威慑,另一方面延伸制裁,对朝鲜及其民族性格缺乏必要的客观认识,同时仍然将中国责任论作为美国推卸责任的借口。这是美国对朝政策失败的深层原因。
美中技术产业彼此不相容2018-02-06
约瑟芬·沃尔夫(Josephine Wolff)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拥有足够强大而稳定技术产业的国家,可以阻挠主要海外竞争对手,而不必担心本国公民享受的服务大量减少。但是,如果说中国政府至少愿意让部分外国企业与本国科技巨头竞争的话,美国政府是否如此就难说了。
美国战略家应如何看待中国?2018-01-16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它成立的头20年里是被美国厌恶的对象,1976年毛泽东去世之前,人们难以想象两国间会有正常关系。今天,中国人民拥有以往想不到的机会和自由。美国的政策应着眼长远,鼓励中国的下一代人掌握自己的未来。
美中技术竞赛:谁在主导这场全球较量?2018-01-10
路晨(Lu Chen) 联合国纽约总部顾问
在人工智能和其他前沿技术的全球较量中,哪个国家正在发挥主导作用,关键取决于几个基本要素:科技巨头和天才个人的创新驱动力、风险投资、政府政策以及人口红利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将这些因素一起考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虽然中国在当今“斯普特尼克时刻”锐意突破,但在这场全球较量中仍落后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