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2021-01-12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独立学者
中国一直在太空科技领域进行大力投资,而美国的太空计划似乎越发停滞不前。如果保持这一势头,中国或许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太空大国。
美中教育交流中的无谓对抗2020-12-31
梅尔•格托夫(Mel Gurtov) 《亚洲观察》杂志高级编辑
整个特朗普政府时期,美中教育交流政策变得日益狭隘并满怀敌意。虽然一定程度的猜疑情绪可以理解,但对在全球经济政治领域保持竞争力而言,公开交流不可或缺。
科比及其对中美友谊的深远影响2020-03-05
李成(Cheng Li)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王秋阳(Qiuyang Wang)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实习生。
科比令人痛心的离世以及中国上下对这位美国篮球巨星的敬仰提醒着我们,美中关系不仅是国与国的关系,也是民间的关系。
中国70年来取得的进步2019-10-09
金刻羽(Keyu Jin)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中国必须将注意力转到提高收入和有效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上来,而只有和平稳定,这些目标才能够实现。中国领导人明白这一点,但他们还必须说服西方国家,让它们也明白这一点。
香港"颜色革命"与美国对华"混合战"2019-08-19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当今世界上,美国是唯一实施“混合战”并有能力制造“颜色革命”的国家。香港“颜色革命”说明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一场“混合战”。
地球漫想2019-02-18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独立学者
中国科技正在日趋成熟,中国科幻小说也如此。根据刘慈欣原著最新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引领观众得出不可避免的结论:即便人类将自身囚禁在熟悉的人为分组中,科技也必将超越国界。
改变世界的音乐会2018-07-06
嘉娜·麦克伯尼-林(Jana McBurney-Lin) 作家
在文革期间受到谴责的西方古典音乐,最终成为中西方之间的桥梁。
来自好莱坞的讯息:拥抱过去 塑造城市未来2018-07-05
陈天宗(Curtis S. Chin) 前美国驻亚洲开发银行代表
乔瑟·科里亚索(Jose B. Collazo) RiverPeak集团合伙人
好莱坞大片《黑豹》或许在无意之中给中国的城市领导者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讯息:对于城镇化看起来或感受起来应当是什么样子,无需存在一个默认项。世界各地的城市,包括中国的城市在内,都将持续不断地发展,但发展的途径是通过拥抱它们各自丰富的过往,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风格独特、兼收并蓄的未来。
山巔的黑暗之城:美国政治领导力危机2018-06-26
齐思源(Vasilis Trigkas)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
如果充满怨恨的恶意政治让宪法秩序失效,即使美国有令人羡慕的健康人口和充裕的大炮黄油,其全球优势也无法维持。中美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受国内政治优越性碰撞的影响。
限制中国学生签证谁会受损2018-06-15
马特·希恩(Matt Sheehan) 保尔森基金会非常驻研究员
据报道,本周美国使领馆收到指令,收紧向高科技领域研究生项目的中国学生发放签证。在这篇文章中,马特·希恩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接受更少的中国研究生,究竟谁会“受损”?
检视中国的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2018-04-16
赵天一(Amy Zhao) 纽约大学纽约校区华盛顿广场在读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个近年崛起的全球性大国,中国这个超级大国应当更加注重自身在海外推行中国价值观的形象么?
凯瑞·布朗:中国指望乐观而非怀旧2018-04-11
凯瑞·布朗(Kerry Brown) 伦敦国王学院教授
凯瑞·布朗认为,与美英等国盛行的怀旧情绪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展望未来。鉴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教训,他们普遍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美好。
朝鲜半岛会从平昌走向和平吗?2018-02-12
尹永宽(Yoon Young-kwan) 首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名誉教授
1月1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呼吁改善与韩国的关系,并同意参加奥运会。为什么金正恩会突然向韩国伸出橄榄枝呢?
平壤的奥运策略不单是在美韩之间打楔子2018-02-01
特洛伊·斯坦格隆(Troy Stangarone) 美国韩国经济研究所高级主任
虽然重点是朝鲜通过努力参加冬奥会在美韩之间打楔子,但平壤的参加也有国内和经济上的原因。
外国媒体涉华报道真的存在偏见么?2018-01-23
Ivy Yu (Ivy Yu) 北京新闻编辑
随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他与美国媒体之间的私人恩怨只是帮助强化了中国社会对于美国媒体持有的负面印象。美国媒体机构应当逐步认识到,作为它们审视对象的中国人民不应被当作封建臣民来报道,而应当被视为拥有自主权与能动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