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李成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华盛顿如何疏远了中国的年轻人

2021-11-23
a3e41471a2ffa7491d43c4ed99d3fbc0.jpg

最近,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有帖子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一位中国学生对美国同学说:“我想在美国学宣传。”

“美国没有宣传这种东西,”美国学生答道。

中国学生说:“对了,你这正是我想学的。”

这个笑话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对美国内政外交越来越多的怀疑、批评和失望。过去两年来,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彼此的猜忌、担忧和敌意不断增加,太平洋两岸都兴起甩锅、宣传战和阴谋论。

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在中国年轻人当中尤其明显,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经或正在美国学习的人。正如康奈尔大学政治学家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最近观察到的,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在外交政策信仰上比老一辈更为强硬”。

中国90后:对美态度的转变

城市当中的90后群体,尤其是20岁上下的人,是生长在富裕的社会中。可以说,与父辈和祖辈相比,在生活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包括出国留学机会)和数字化时代社交方面,中国城市年轻人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更相似。

李春玲是中国著名的青少年研究学者,《中国青年:在持续的不平等中增加多样性》是她的最新著作。据她观察,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同于在“崇洋媚外时期”长大的60后和70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中国年轻人眼里,美国是“自由民主的灯塔”和“山巅之城”(灯塔国),1989年的天安门运动正体现了这种情绪。

2018年,李春玲就“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对1万多名国内受访者的国家认同感进行了评测。调查数据显示,年纪越小的人国家认同感越弱,受过教育的90后受访者的国家认同感最低,而且较低的国家认同感与在名牌大学就读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2017年,另一个中国研究团队对全国157所高校的1万名95后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缺少入党的动机和热情。

至于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态度,2018年之前对中国公众的多次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普遍非常正面,虽然爱恨交织或矛盾心态并不少见。我对过去10年回沪“海归”们所做的调查也显示,大多数人对美国都有好感,2009年的比例为90%,2014年为92%。我的研究还显示,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留学的人相比,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人对美国的好感度最高。

华盛顿鹰派立场对中国及其民众的影响

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包括他们对美国的态度,近年来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然这其中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对于北京对国内进行过度的政治控制,以及它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华盛顿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理应受到大力保护。然而,华盛顿一些决策者的强硬政策和言论给中国公众,特别是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年轻人近年的这一波反美情绪,也许是对华盛顿鹰派决策者下列敌对行为的反应:

● 声称北京正将大量在美国高校就读的中国学生“武器化”,而且,由于这些学生在中国的家人受到中共当局的恐吓,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去充当间谍,或窃取先进技术;

● 针对中国科学家和美国华裔科学家,美国司法部(首次)启动针对特定国家和种族群体的计划——“中国行动计划”,并使用了“学术间谍”这种有争议的新术语;

● 使用“中国病毒”和“Kung Flu”等词语,引发恐华和反亚裔的仇恨犯罪;

● 限制中共党员及其家属(约3亿人)赴美;

● 侮辱中国的文化遗产。例如在2020年12月的一条推特中,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伯恩称“中国有5000年的欺诈和盗窃史,有些事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

在近年这些不幸事件发生之前,中国年轻人当中的爱国主义(及仇外情绪)已经高涨。2018年中国的一项调查发现,90%的90后对西方国家对中国抱有的“偏见”不满。当年,对1万名2000年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人的另一项调查发现,80%的人觉得“中国不是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就是正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好”。

北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多年来,中国当局都非常关注年轻人的世界观和对党的认识。他们意识到,在世界各地,年轻人往往是激进社会运动的核心参与者,如2011年伦敦的夏季骚乱,以及10年前席卷中东和北非的“茉莉花革命”。从中国当局的角度来看,本国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是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目标。

在2012年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后不久,习近平就呼吁加强对中国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表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由于深信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意在颠覆共产党的统治,习近平在2016年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1月,在中央党校举行的一个重要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习近平列出了中国面临的七大风险,其中前两个主要与青年有关。由年轻人主导的香港示威活动也被习所鉴戒。

另有报道称,习近平还就95后大学生的入党情况调查发表意见,呼吁加大力度吸收95后学生入党。第二年,35岁以下的党员人数就达到2200万,占党员总数的24.4%。仅在2018年,中共就吸收了164万名35岁以下的党员,占新党员总人数的80%。

2020年春季对1.7万名大学生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近年中美关系的紧张(包括贸易战和孟晚舟事件)大大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对地缘政治的兴趣,助长了日渐升高的民族主义情绪。仍然有大量的中国学生选择在美国学习,2021年夏天约有8.5万中国公民获得了赴美留学的学生签证。不过,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美国的中国学生比例就已经开始下降了。

越来越多中国的优秀学生选择了中国自己的顶尖大学。根据清华大学2021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过去10年中,该校只有约14%的毕业生出国深造。报告还发现,截至今年4月,在2002年至2011年出国的清华校友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已经回国工作,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美国不再欢迎中国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北京将张开双臂欢迎他们回去”。

华盛顿失去影响中国未来的影响力

美国对华政策当中一个延续百年的观点是:重要的,是要影响(或教育)中国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最终将影响国家的发展。这种观点认为,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基于教育的战略比枪炮和战舰更加有效。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发起的令人瞩目的美中教育交流活动,就体现了两国的共同理想。

但在今日的华盛顿,后尼克松时代的对华“接触”政策被贴上标签,其中最好的评价是天真,最坏的评价就是失败。在美国的一些政治领导人看来,总体上讲,双边教育交流不再是学术交往带来积极变化的希望所在。相反,人们担心中国的年轻人,包括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学生,担心他们大多是被洗脑的民族主义者,是被中共利用来破坏美国实力和利益的武器。

然而,正如最近一位对中国年轻人有多年研究的美国人所指出的:“拒绝承认他们(中国年轻人)是有自己想法、梦想、恐惧和欲望的个体,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疏忽。”同样的,《经济学人》驻中国记者斯蒂芬妮·斯杜德最近也注意到,“中国年轻人既爱国,从社会角度看也是进步的”。在支持LGBT和女性权利,以及支持消费者权利、分配公正性、环保及其他社会自由政策方面,他们更加敢说敢言。

对在美国留过学的中国学生来说,美国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慷慨开放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更不要说美国社会对他们观点和价值观的巨大影响了。同时,不难理解,美国某些角落里的种族歧视也极大助长了中国学生对中国政府和党的支持。

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们需要问一问,美国继续麻木不仁和疏远中国广大的年轻人,究竟是有助于推进还是会损害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从战略上讲,如果疏远了中国的年轻人,美国还能指望对中国未来的演变有什么影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