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还是分裂?——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2020-11-17
傅莹(Fu Ying)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前驻英国、澳大利亚大使
放弃全球化将导致世界的碎片化和更多混乱,主流声音是继续推动、改进和完善全球化,这需要中美等大国的稳定合作。
不应对中国“双循环”有战略误判2020-10-27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双循环”战略将通过更大力度地实施结构性改革和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
“全球治理”是有用机制还是时髦词汇2020-10-14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全球治理在应对危机时有能力不足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积极作用和巨大潜力。
全球化与管理合作性竞争2020-07-06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尽管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称之为新冷战却是一种误导。双方都应当寻找必要的“底部”和“安全网”,以建立起最适用于美中合作性竞争的框架。
- 新冠疫情推动全球化低潮2020-07-02
吴正龙(Wu Zhe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深重,虽不会终结全球化,但将助推全球化低潮。
重视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2020-06-19
陶文钊(Tao Wenzhao)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在后疫情时代,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可能提出更多维护各国经济主权的问题,对全球化的规则进行若干修改,全球化可能进入2.0时代。
- 疫情应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2020-05-14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新冠疫情将使成本效益驱动型的上一轮全球化走向终结,并推动社会公平公正驱动型的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
疫情过后我们将面对一个不同的世界和中国2020-04-30
张燕生(Zhang Yansheng)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疫情的全球性影响将引发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供应链以及中国经济贸易和产业布局的改变。
新冠疫情后的国际秩序2020-04-29
罗伯特·马利(Robert Malley) 国际危机组织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新冠疫情似乎使进一步协调国际政策的主张更有说服力。但危机往往强化并加速已有的趋势,当下反全球化的本土主义可能会愈演愈烈。
中美产业链重构背后的全球变局2020-04-28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疫情将加速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包括中美产业链在内的全球产业链重构难以避免。
新冠疫情不会减少全球对中国的依赖2020-04-21
张军(Zhang Jun)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当一些国家趋于闭关自守的时候,中国仍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全球化。这种承诺所带来的贸易、投资和增长机会对新冠危机之后陷入困境的国家来说也许是天赐良机。
错误的危机类比2020-03-23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
2008年危机期间,美联储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既恰当又果断地应对了震荡的主要源由——对金融系统的毁灭性打击。但在COVID-19危机中,美联储无法扮演同样的角色。
唯一合理的应对2020-03-12
陈东晓(Chen Dongxiao)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团结、协作、共情是人类抗击大规模传染病的唯一正解,同时要加快转变全球卫生安全观念,避免在“恐慌-忽视”两极中摇摆。
一个新的全球化愿景2020-03-04
刘遵义(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李国鼎经济发展学荣休教授
当新冠疫情在中国消退,其他国家又发生新的严重疫情,外来的入境者可能携带病毒,从而使疫情在中国再度暴发。各国边境应重新要求出示个人健康文件。同时,关键的供应链必须有备用来源。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疫情2020-03-03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由于全球化和互联互通使得风险的传播难以控制,世界非传统安全挑战如今看来要远大于传统的战争和军事冲突,而面对疫情施虐,大国合作和周边合作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