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合作还是分裂?——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

2020-11-17
000078263_piclink.jpg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全球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结果暴露出许多国家在国内治理和国际协调合作上的能力欠缺,也凸显了全球秩序在21世纪的现实面前很不完善。尽管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达到现代的高峰,面临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仍然显得脆弱。而中美关系的螺旋下降使得国际多边合作缺乏强有力的大国支撑。

美国大选尘埃即将落定,从拜登一直以来的政策言论看,他看问题比较理性,主张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是许多人提醒中方,不要以为美中关系可以轻易地回到合作轨道,有的人甚至认为拜登领导下的美国会把中国带来的挑战看得更加全面和严峻,会更注重与中国竞争。现在对此做判断还缺乏依据,但大部分人都期待拜登领导下的美国能与中方一起寻求解决分歧之道,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不希望因中美冲突而导致世界的分裂。维系多边主义思维和全球合作仍然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主导性看法。

冷战后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在多边主义理念推动下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全球市场的扩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持续高增长时期,世界经济增长也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大幅度消除了贫困。然而,全球化也面临新的审视,也因一些国家就业流失和贫富分化而被诟病,使国际上出现了不少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声音。但是,人类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放弃全球化将导致世界的碎片化和更多混乱,主流的声音是继续推动、改进和完善全球化,这需要中美等大国的稳定合作。

从中方的角度看,全球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方面,显然全球化的发展轨迹与美欧等最初设计者和推动者的初衷并不完全一致,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包括政治制度上的全球西方化,而后者显然没能实现。在中美之间,政治分歧也被拿来说事,成为两国紧张关系的原因之一,美方对中国经济成长之后没有发生自己所期待的政治变革感到失望。实际问题是,美国试图在全球化中纳入政治价值的意图本身是错的,尤其改造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沉重代价已经让政治全球化失去了势头。未来推进全球化时须对其中不现实的政治目标进行调整。而中方也需要提升自己的说服能力,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制度和成就,从而更好地促进共同体意识,构建各美其美的共识。

二是中国人拥抱经济全球化,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成就感到不安,认为中国占了便宜,抱怨中方没有公平竞争。特朗普政府采取抬升关税的粗暴打压方式对待中国,拜登也对中国的结构性改革提出许多要求。而中方对美国在贸易和科技领域的霸凌和脱钩做法强烈反对,中美紧张关系和对抗气氛引发国际社会的担忧。

这些问题需要两国在理性的气氛中妥善应对、解决。中方正在努力提升国内的合规意识,加强执法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坚决与单边主义的做法作斗争,抵制脱钩的企图。同时,中方需要不断增强参与世界事务和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2020年11月7日王毅外长在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发表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势在必行。他说,面对共同挑战,选择团结还是分裂,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检验着人类社会的智慧、良知和勇气。中国从最初的学习者,逐步成长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进而努力成为带动国际合作的力量之一。全球治理最具榜样意义的莫过于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形成的共识和应对的制度化建设,而中国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参与和推动力量。在抗击疫情中的出色表现也让中国拥有了积极推动全球抗击疫情的条件和能力,这应该是未来中美开展合作的优先领域。如果美国下一届政府能够在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上认真投入,中国与美国应该能找到携手的新路径,为人类社会早日走出疫情、重回正轨做出贡献,也为完善全球治理和推进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这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