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不应对中国“双循环”有战略误判

2020-10-27
202009151600139089555231.jpg

自从中国政府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以来,海内外就存在着各种质疑甚至误读。“脱钩论”有之,“封闭论”有之,“责任论”也有之,然而这些可能是对中国发展大势及其在全球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又一次误判。

“双循环”战略正式进入人们视野是今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该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本而言,“双循环”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原有循环遇到困境,外需在较长时间内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迫切性上升。特别是美国对外经济战略全面转向,以“国家干预主义”取代“新自由主义”,以“权力逻辑”取代“市场逻辑”,以“长臂管辖”取代“全球规则”,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世界经济大循环遭遇重大挫折。

一方面,中美冲突升级,美国不断加大对华经济遏制,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面临着“出不去”与“进不来”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疫病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的深度调整与重构,导致全球重返经济主权时代,原有全球经济大循环正在发生系统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唯有因势利导,加快形成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新格局,才能变危为机,争取发展主动权。

“双循环”不意味着中国自我封闭

“双循环”是由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这一双重角色决定的。2019年中国进口总额为2万亿美元,占全球进口商品的10.8%,仅次于美国的2.5万亿美元和12.3%,是全球最具潜力的需求市场。作为一个工业大国,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中间品零部件以及资本品(包括高科技产品)需求巨大。数据显示,中国十大进口商品为集成电路、原油、铁矿石以及光学器材、飞机等,其中铁矿石和大豆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量50%以上。这也决定了由于受制于资源禀赋条件,中国经济不可能完全脱离于世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将继续受益于全球产业分工,而世界经济也将受益于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带来的溢出效应。因此,“双循环”绝不是被误读的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相反,该战略将通过更大力度地实施结构性改革和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向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进而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巨大利益。

“双循环”不意味着中国推动脱钩

与其说世界步入去全球化时代,不如说世界正重返经济主权时代。世界各国对国家安全与主权利益的重视前所未有,一些国家更强调本国优先。当下特朗普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美脱钩,实现包括供应链独立、制造业独立在内的全方位独立,甚至拉拢盟友推动“去中国化”正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选项。此外,全球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很多国家试图建立更加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全球生产网络由离岸生产模式转向近岸生产模式似乎已成大趋势。比起过去强调效率和成本,现在供应链更加注重安全与信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重新平衡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双循环”是避免中国关键的产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和维护供应链安全的保障。然而,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提升对经济的掌控力,为全球提供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国内产业体系畅通带动国际产业体系畅通,增强国内国际联动效应。所谓的“脱钩论”,是对中国发展路径的严重误判。

“双循环”不意味着中国放弃责任

当前,疫情作为最大的外部变量导致全球经济大循环严重受阻,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增长。在此期间,海外出现了“一带一路”暂停等论调。事实上,中国通过自身经济的小循环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自己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一带一路”不但不会暂停,反而有望加快建设步伐,诸如在贸易投资规则、技术标准、绿色环保标准、争端解决机制、可持续融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等诸多议题上达成共识,逐步形成“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合作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循环”将在未来助力国际循环体系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