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中美产业链重构背后的全球变局

2020-04-28
Zhang-monan.jpg

新冠疫情是经济全球化以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走向的一次重大外部冲击。一方面,疫情恐使全球经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疫情冲击正加剧国家间的结构性洗牌,加速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后疫情时代包括中美产业链在内的全球产业链重构难以避免。

随着美国本土疫情局势失控,美国各州面临着严重的医疗物资短缺,“口罩焦虑”、“呼吸机焦虑”、“药品焦虑”进一步凸显了对“中国制造”高度依赖的焦虑。因此,加快供应链回迁,实现包括供应链独立、制造业独立在内的“美国全方位独立”也正成为美国重要战略选项。

3月27日,美国联邦政府紧急启动《国防生产法案》力保战略物资生产本土化。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等人积极推动 “购买美国产品”法案,要求联邦机构购买美国制造的药品和医疗设备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目前,特斯拉、福特等大公司宣布腾出生产线以便投产美国急需的呼吸机和其他产品。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更表示,白宫正计划推动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的政策,将回流支出100%直接费用化。按照库德洛的解释,这相当于政府为美国企业从中国搬回美国的成本埋单。

近年来,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逐年上升,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贸易量比重从2000年的3.9%提升至2018年的12.8%。从主要出口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两项看,其出口占到全球出口贸易量的19.2%。因此,“依赖中国”也被视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威胁。过去两年来,在贸易战氛围下,中美脱钩迹象频现,疫情冲击必然会加速这一过程,导致中美之间中间品或资本品贸易流量趋于下降。数据显示,一季度中美贸易额不足千亿美元,同比下滑19.96%,仅占中国贸易总额的一成左右。

中美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松动是全球化变局的一个缩影。抛开美国政府的一些人为干扰因素,国家间战略互信减弱、全球化不同发展阶段演进的内在规律,都是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已成事实。2008年以来,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就已停滞不前,更多的被区域化所取代。从全球参与度来看,虽然全球平均关税在2008年短暂回升后继续下降,但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分工程度并未回到增长的轨道。

无论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经济体这些年来都在逐步完善本土产业链,以降低对进口中间投入品的依赖。全球贸易强度下滑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以占全球产出的比例衡量,2007年至2017年间,全球中间品贸易下降了5.1个百分点。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不断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日本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德国的“工业4.0”。而近几年,随着“美国优先”战略、德国“工业2030战略”等的出台,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进程加速。

新兴经济体方面也是如此。以中国为例,近年来,由于中国产业结构不断成熟,中国迅速向产业链上游升级,中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依赖程度降低。贸易强度的削弱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工业成熟度的提升,这是无法逆转的趋势。

当前,全球有三大生产中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即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为核心的北美板块,以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为核心的欧盟板块,以及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核心的东亚板块。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早已与全球深度融合,但从关联度看,中国对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生产活动联系更为紧密,尤其以计算机电子光学门类最为突出。全球制造业产出的50%以上来自亚洲,数据显示,2019年亚洲制造业GDP超过7.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4.1万亿美元,占亚洲的58.3%;日本1万亿美元,占14.7%;韩国5000亿美元,占6.3%。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是一次结构性冲击,会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区域分工将加速替代全球分工,一些超大型的区域贸易安排——如CPTPP(经济规模占全球13.1%)、欧日EPA(占全球28.1%)、美墨加协定(占全球27.6%)——等的签署也会进一步强化北美、欧洲、亚洲三大板块的区域化属性。后疫情时代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多中心的全球化分工格局,一个转型中的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