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还是“再平衡”?越南对美安全合作内有深意2018-11-08
陈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假若越南为了谋求在南海更大的利益而进一步转向,甚至与美国建立“准联盟”式合作,那么现有力量格局将遭到破坏,这对于本地区而言将意味着动荡与不安。
南海亟需建立联合搜救长效合作机制2018-09-28
陈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寻求长久之道以应对偶发事故是确保当前南海局势向好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建立联合搜救长效机制是有效防止不测事态发酵恶化的不二选择。
朝鲜70周年建国庆典与无核化2018-09-18
本•雷诺兹(Ben Reynolds) 纽约作家及外交政策分析师
朝鲜领导人小心翼翼地控制庆祝建国70周年的调门,避免惹怒北京和华盛顿。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接下来的谈判感到谨慎乐观,但鉴于美朝双方在目标和预期上仍存在重大分歧,庆祝还为时尚早。
东海:无人机会让我们乱开枪吗?2018-09-14
杰克·索蒂里亚迪斯(Jake Sotiriadis) 美国空军情报官员
中国正迅速成为无人机技术的主要出口国,它同时还在开发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网络,为的是将这些装置用在更广的进攻能力上。杰克•索蒂里亚迪斯认为,这些装置未来的武器化及其在钓鱼岛/尖阁列岛等争议地区的使用,影响非同小可。
南海局势趋稳向好的生动案例2018-09-11
罗亮(Luo Liang)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有两件事注定载入今年南海“大事记”。一是“南海行为准则”形成单一文本草案,二是菲律宾“德尔皮拉尔”号巡逻舰在南沙群岛搁浅。
- 当前影响国际安全形势的若干因素2018-08-02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诸多因素影响着当前国际安全局势,其中战争风险问题、国际格局演变、经济全球化走势、科技变革等最为重要。
网络是十全十美的武器吗?2018-07-09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美国必须向世人证明,网络攻击和操纵社交媒体要付出代价。
“特金会”后朝核问题新态势及其影响2018-07-04
杨文静(Yang Wenji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外交研究室研究员
美朝达成核协议的可能性在上升。但考虑到美朝立场差距、历史经验以及大国博弈的复杂因素影响,对未来风险仍需抱有谨慎态度。
为什么朝鲜无核化几乎不可能实现?2018-06-28
崔磊(Cui Lei)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朝鲜实现无核化?别期望太高。
中国南沙部署新型导弹系统或成为地区转折点2018-06-15
史蒂文·斯塔什维克(Steven Stashwick ) 纽约独立作家和研究人士
据报道,中国在南沙群岛三座岛礁上部署的新型导弹系统可以瞄准南海南部几乎任何船只和大多数飞机。这极大地改变了该地区的战略环境。这些导弹的部署意味着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前哨基地不再仅是理论上的军事威胁,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印太时代来临2018-06-14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讲席教授
在近期的香格里拉对话上,三种关于印太地区的不同叙事浮出水面。哪一种将成为主导这一日益重要地区的治理范式?
名中玄机:印度太平洋的变化2018-06-13
科林•摩西德(Colin Moreshead) 东京自由撰稿人
美国军方将原来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这仅是一次单纯的更名,抑或是一个预示着印太地区结盟架构出现变化的更加意味深长的信号?
无核化的“风险管理路线图”2018-06-11
玛丽亚·罗萨丽亚·科杜蒂(Maria Rosaria Coduti)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研究生
“特金会”举行之前,美朝双方对于如何实现无核化仍有分歧:究竟是分阶段去核,还是以彻底且不可逆的方式去核。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提出了无核化三步走“路线图”,主张对无核化进程实施风险管理。
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安全战略转移2018-04-23
梅尔•格托夫(Mel Gurtov) 《亚洲观察》杂志高级编辑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举行了第六次会见。特朗普政府支持安倍令日本恢复“正常”国家的设想,这样的日本将承担更多军事职责,尤其在遏制朝鲜和中国方面。
南海事态发展的战略意义2018-04-13
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南海的事态发展对印太地区和国际海洋秩序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还突出表明,对海上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单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