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十四五”规划带给世界正能量2020-11-03
陈向阳(Chen Xiangyang) 现代院世界政治所所长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预示着行稳致远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亚裔的美国梦正在消失2020-10-29
凯梅尔•托克托姆舍夫(Kemel Toktomushev) 中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正遭受着世界上富裕国家中最严重的新冠疫情,包括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拜登在内的许多美国公民都将矛头指向中国。排外和歧视氛围已将亚裔美国人置于人身和经济双重危险之中。
欧盟讨论对华政策释放出何种信号?2020-10-29
冯仲平(Feng Zhongpi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随着欧盟对华政策更加重视竞争和强硬的一面,今后数年中欧关系将面临新的更大挑战,但双方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保持和加强合作的意愿仍十分强烈。
美国总统大选前景及中美关系走向2020-10-28
聂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上台,政治的幕后主导权仍然在华尔街手中,金融集团也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深层主导性力量。中美关系不会全面脱钩,将进入一个危机常态化的时代。
中美关系:渡过当前危机,应对长期风险2020-10-27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无论本次大选结果如何,美国新一届政府对华政策的主题都将是以更有效的手段应对中国崛起、战略竞争、系统博弈将是未来中美关系的主调。
- “联俄反华”显示蓬佩奥对俄美俄中关系的无知2020-10-27
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中俄两国对国际形势的认知、外交战略的运用以及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处置有高度共识。蓬佩奥推销“联俄反华”显示了他对俄美俄中关系的无知。
后疫情时代的地缘政治2020-10-15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对当前疫情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并不是对未来的准确预测,而是权衡各种可能性和调整当前政策的一场演习。在展望2030年的国际秩序时,有五种场景跃然而出。
给紧张的中美关系降温2020-10-15
何伟文(He Weiwen)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
通过高层官员在线对话,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至少暂时获得了生机。现在双方都需要有所行动,防止出现新的危机。
“全球治理”是有用机制还是时髦词汇2020-10-14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全球治理在应对危机时有能力不足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积极作用和巨大潜力。
面对现实重新界定中美共同利益2020-10-14
马晓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创建院长
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中美之间是否还有共同利益,有哪些共同利益。任何争取双边关系缓和的谈判都应从共同利益领域启动。
中印关系走到十字路口2020-10-12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荣休研究员
鉴于美国和印度近年军事合作愈来愈深,印度有可能被进一步整合到美国的“反华联盟”中,成为对抗中国的“前线国家”。
特朗普的绝望影响2020年大选2020-10-12
詹姆斯·H·诺尔特(James H. Nolt) 纽约大学客座教授
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年份里,特朗普的纳税申报表也是一枚重磅炸弹。也许,那些数字当中就有特朗普为何胡乱决策和发脾气的答案。
特朗普政府阻断中美人才环流将使美国创新倒退2020-10-10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
郑仪(Zheng Yi)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特朗普政府阻断中美人才环流的做法对美国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伤害很可能在长时间后才有所显现。这种保护主义措施违背历史规律,必然无法起到预期效果,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与美国争夺国际人才的机会。
- 唯照顾彼此关切方能解决问题——写在朝核六方会谈《9·19共同声明》发表15周年之际2020-10-10
傅莹(Fu Ying) 外交部前副部长
朝核问题长期受困于“核试-制裁-对话-再核试-再制裁”的向下螺旋,但是也揭示了无论分歧多么尖锐,对话总是解决复杂国际问题的钥匙,外交总能为“解套”僵局找到路径。
《亚伯拉罕协议》后的中东:有交易但难有和平2020-10-09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阿联酋、巴林与以色列建交对于以色列中东外交环境的改善是好事,但是否由此开启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之门,还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