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是有用机制还是时髦词汇2020-10-14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教授
全球治理在应对危机时有能力不足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积极作用和巨大潜力。
面对现实重新界定中美共同利益2020-10-14
马晓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创建院长
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中美之间是否还有共同利益,有哪些共同利益。任何争取双边关系缓和的谈判都应从共同利益领域启动。
中印关系走到十字路口2020-10-12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荣休研究员
鉴于美国和印度近年军事合作愈来愈深,印度有可能被进一步整合到美国的“反华联盟”中,成为对抗中国的“前线国家”。
特朗普的绝望影响2020年大选2020-10-12
詹姆斯·H·诺尔特(James H. Nolt) 纽约大学客座教授
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年份里,特朗普的纳税申报表也是一枚重磅炸弹。也许,那些数字当中就有特朗普为何胡乱决策和发脾气的答案。
特朗普政府阻断中美人才环流将使美国创新倒退2020-10-10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郑仪(Zheng Yi)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特朗普政府阻断中美人才环流的做法对美国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伤害很可能在长时间后才有所显现。这种保护主义措施违背历史规律,必然无法起到预期效果,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与美国争夺国际人才的机会。
- 唯照顾彼此关切方能解决问题——写在朝核六方会谈《9·19共同声明》发表15周年之际2020-10-10
傅莹(Fu Ying) 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创始主席
朝核问题长期受困于“核试-制裁-对话-再核试-再制裁”的向下螺旋,但是也揭示了无论分歧多么尖锐,对话总是解决复杂国际问题的钥匙,外交总能为“解套”僵局找到路径。
《亚伯拉罕协议》后的中东:有交易但难有和平2020-10-09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阿联酋、巴林与以色列建交对于以色列中东外交环境的改善是好事,但是否由此开启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之门,还言之过早。
如何看当前南海局势2020-10-09
胡波(Hu Bo)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
在美国致力于搞大国竞争,图谋建立排他性海洋安全秩序的背景下,围绕南海规则与秩序的竞争会日益激烈,使该地区长期处于“亚秩序状态”。未来南海形势将继续在“丛林法则”和“共同家园”之间徘徊。
重启冷战或将成为美国战后最大战略失误2020-10-02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
如果华盛顿有人执意把中国视为一个“敌人”,那注定会收获一个前所未有的敌手。重启冷战将成为二战以来美国最大的战略失误,并会使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付出沉重代价。
科技民族主义和“数字斩首”让中美科技矛盾更难化解2020-09-30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美国不仅开始接受科技民族主义的理念,并且将这种理念与美国在一些科技领域中的霸权相结合,形成“数字斩首”的政策工具。这种行为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推升了各国比照这一做法在科技领域推行保护主义措施的风险。
后疫情时代与全球政治意识大觉醒2020-09-30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教授
纵观战后全球政治大觉醒的四次浪潮,我们有理由相信后疫情时代不会是兵戎对峙的新冷战,也不会是国际关系碎片化的暗黑时代。
中美管理“战略竞争”的可能性2020-09-21
崔立如(Cui Liru)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
战略竞争主导下的中美关系动能日益成为政治敌对化的牺牲品,从而使战略竞争管理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信任与合作变得十分困难。
美国正走出对台政策“模糊”2020-09-21
严语(Yan Yu) 台海问题时事评论员
美国为台湾而战还是弃台而去?随着一系列的华盛顿鹰派声明和国会行动将中美关系推向对抗边缘,这已经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可能的结果一个是发生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另一个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失去信誉。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中国2020-09-18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
随着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后阶段,两位候选人如何处理对华问题仍然是确保当选的关键。
支持东盟是中国国家利益使然2020-09-18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支持东盟内部团结和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是一贯的,这种一贯性并非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国家利益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