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核协议:多边主义的成功2015-07-23
吴祖荣(Wu Zur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达成协议的最根本动因是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使世界各国利益不断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取代了美国所推行的单边主义。
- 中美应补上战略互信缺课2015-07-23
杜起文(Du Qiwen) 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
中美两国最近的互动显示,两国关系比外界的印象积极,其主要问题是双方缺少互信。
- 美欧与俄陷“新冷战”临界点2015-07-22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较量升级,部分是因为它认为俄罗斯国力不济,无法开展有力反击,这使它自食恶果。华盛顿必须放弃对抗,使局势走向缓和。
- 国际刑事法院:非洲问题上的中美差异2015-07-20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虽然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罗马规约,但国际刑事法院对非洲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机构,背离了预期目标,实施双重标准,仅针对非洲国家立案定罪。而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态度却是对人不对己。
- “战略十字路口”再思考2015-07-06
王嵎生(Wang Yushe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主任
中国希望与美国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相互关照彼此的核心利益,让令人不快的相互依赖关系变得宜人。
- 美欧与俄濒临“新冷战”的战略影响2015-07-03
陈向阳(Chen Xiangyang) 现代院世界政治所所长
随着美国力图保持在现有国际秩序中的至高地位,媒体与公共舆论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焦点。
- 中美关系在成熟中孕育突破2015-07-02
沈丁立(Shen Dingli)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虽然极为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但美方显示出较之前更高的外交素养,这有助于双方增信释疑、恢复合作,也为即将到来的两国首脑会晤提供了建设性氛围。
- 不应忽视中美关系中“沉默的大多数”2015-06-29
王栋(Wang Dong)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正教授,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对和平、相互尊重和经济合作的愿望已在大洋两岸深入民心,普通人的声音也许很少占据媒体头版,但他们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础。
- 中美俄新三角关系将走向何方2015-06-18
陈永龙(Chen Yo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薛君英(Xue Junyi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菜单式的结伴不结盟”可能成为中美俄未来关系的显著特点。但三国关系的不平衡,给它们携手应对全球问题和协调全球治理的能力带来挑战。
- 是时候选择美中关系的结局了2015-06-18
顾屏山(George Koo) 新美国媒体董事
最新一期《华尔街日报周末版》的一篇重头文章指出,是时候重新思考美国的对华关系了。这篇发人深思的文章非常及时,它提出的问题对两国的未来至关重要。
- 龙与熊:中亚地区的中俄友好2015-06-17
凯梅尔•托克托姆舍夫(Kemel Toktomushev) 中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在俄罗斯的资源支持下,中国正渐渐成为中亚地区更强大的参与者。中亚各国可以利用中俄友好谋取自己的目标,获得莫斯科和北京所提供的安全保障与资金援助,并且无需改变政治体制。
-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06-09
沈丁立(Shen Dingli)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参与符合时代潮流和各国共同利益。为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正在合作而不是对抗的基础上寻求建立新制度。
- 中国重返拉美?2015-06-08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领导人有理由怀疑重返亚洲是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第一步。同样的,怀疑中国南海意图的美国官员对中国关注并投资拉美也感到担忧。
- 推进中美关系重在讲信用2015-06-04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唯互信才能真心交往,真诚合作,这也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利用习近平主席访美等历史机遇的必要条件。
- 多种声音决定美国对中国的认识2015-05-26
王文峰(Wang Wenf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美国总统是外交政策建筑师,而政策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随着2016年大选临近,倾听政府工作层级和学界专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了解公众舆论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