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南海:中国应有的眼界和反思

2016-07-12

新兴强国对既有强国这一能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互动逻辑。古今中外,新兴强国倾向于一次又一次地从有限推进得益,因而容易缺少足够的减小最终冲突动能的意愿。与此同时,力量衰减中的既有强国为规避难以经受的冲突及其升级,倾向于一次又一次地被迫收缩或在事实上有限退让,但到最终很可能会认为无可再退,以致决心一搏。新兴强国较容易倾向于漠视或轻视克劳塞维茨所说的“胜利的顶点”,既有强国则较容易倾向于漠视或延宕规定“退缩的底线”。这种形势有可能开始在南海问题上浮现。

中国有比南海问题更大得多的总体战略环境和战略任务,这就需要将南海问题尽可能置于中国的战略大局之中去考虑,去处理。在战略大局中,有个问题是在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上突出的,那就是不管出于多么多样和复杂的原因,中国周边对外关系状况近年不佳。与此同时,过去多年花了非常大精力的对美关系也有不少挫折和让人失望的地方。而且,这两者之间有大联系:中美关系的风波和负面动荡很大部分出于周边的半岛问题、日本问题特别是南海问题等。中国应该遵循战略大局,搞好周边,最终劝使和迫使美国接受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亚洲地位和战略地位。

南海问题上有一个总的原则,应该是中国的战略原则,即维权维稳的原则,要维权,但维稳也很重要。如果在前段时间就维权做了很多,那么今后一段时间维稳要补上。无论如何,需要防止中美战略性竞争和对立进一步急剧增进,也需要继续将改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当作外交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搞好与东南亚陆上国家的关系,还要争取加强薄弱环节,撑住与东南亚海洋国家的关系。南海问题上需要增进中国的军事实力,需要增加中国的主权存在。然而另一方面,假如南海问题使得中美发生重大冲突,同时导致毁坏中国和东南亚海洋国家的关系,那将是极其不利的。

在激烈和复杂的南海争端与推进中国“战略经济”的需要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鉴于越南、缅甸、印度三国在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方面相对最重要、最具长远意义,也鉴于它们(尤其是印度)的对华猜疑、防范相对强烈,且其现有的对华关系状况相对较差或极差,中国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四国经济走廊方面的根本问题或任务在于努力尽可能地减小它们的对华疑虑和不满。目前突出的大问题,是南海争端以及中印领土争端和边界不时紧张导致这些疑虑和不满显著增长。中国由此面对一个尖锐的难题,即海上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四国经济走廊与南海争端和中印领土争端究竟孰先孰后,孰易孰难?与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和孟中印缅四国经济走廊对中国有更大的长远地缘战略意义。就后者,中国需要作出一个关于这方面战略轻重缓急次序的正确决断。

2016年春天起,鉴于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即将就菲律宾提出的诉案作出裁决,也鉴于美国、日本、欧盟和东南亚大多数海洋国家将借此裁决进一步质疑和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领海主权声索及海洋权益声索的合法性,中国政府开始像多年来在台湾问题上那样,大力追求外国政府表态认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短时间内,中国已争取到全球范围内一批国家同意或支持南海争端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双边谈判去协商解决。然而,与中国媒体的新闻标题给人造成的印象不同,这仅表明这些国家政府同意或支持中国关于南海问题基本立场中的一项要素,而非全部或大部分要素。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很少有可能争取到较多国家公开认可中国的其余有关立场,包括“九段线”本身的中国涵义、中国的主权声索基于历史权利、中国有权实施大规模扩岛和军事装备部署行动、在“九段线”内外国殆无军事“航行自由”,等等。实现中国在南海的意愿仍将长期是中国一国的“孤身奋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