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数据对美国的贸易来说是好消息2021-05-27
何伟文(He Weiwen)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
经济走强意味着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大大加快。对美国投资者来说这是大好机会,而且不会有损失。
中国经济、全球复苏和美国的贸易战2021-05-12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全球咨询机构Difference Group创始人
中国第一季度创纪录的表现将扩大其增长势头,并支撑全球经济前景。但新的贸易战有可能再次破坏全球复苏。
- 中国今后五年发展的重点2021-03-17
李稻葵(Li Daokui) 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
“十四五”期间的全球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呼吁、推动、维系的全球化。“十四五”的战略总目标是调整好中国经济发展状态,从过去在大程度上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转到内外相对比较平衡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能否以加入CPTPP为契机实现规则“突围”2021-01-04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中国已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作为贯穿“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意味着它在不涉及制度红线的一些重点领域将加速推进重大改革,并取得制度性突破。
开发全球首个主要央行数字货币2020-12-29
克里斯托弗·A·麦克纳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国檀香山查明纳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中国强劲发展的电子支付产业已经渗透到从街头小贩到年度报税的经济各个层面。中国当局希望利用所拥有的先进基础设施,推出首个由政府支持的加密货币。
中国可通过扩大支出加速经济增长2020-12-09
余永定(Yu Yongding)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
2020年中国经济可能增长2-2.5%,表现远强于面临收缩的其他主要经济体。但中国仍面对严峻的挑战,应对之道只能是短期内实施更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 解读“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建议2020-11-16
陈积敏(Chen Jimin)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为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方向与路径,主要有四个特点。
建设中国大市场须打破制度性壁垒2020-11-13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最终形成有赖于打破市场壁垒,破除阻碍国内国际市场有效畅通的制度性障碍。
- “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诠释2020-10-28
王玉柱(Wang Yuzhu)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双循环”格局并非割裂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而是要进一步优化国内与外部世界的分工合作关系,通过内部市场的机制建设与完善,实现内外经济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的“双循环”战略2020-10-16
刘遵义(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李国鼎经济发展学荣休教授
当今中国的最大风险是经济上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并尽其所能做出贡献。对于中国来说,完全的自给自足也许只会降低它的生活水平。
中国正迅速向数字经济转型2020-09-16
张军(Zhang Jun)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很可能是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承诺在十年内为由技术驱动的结构转型投入巨资。
中国经济向内大转变2020-08-20
克里斯托弗·A·麦克纳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国檀香山查明纳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在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寻求扩大国内市场。这不仅可以保持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还能让中国摆脱“世界工厂”称号,成为最精细的全球消费市场。
解读中国经济弹性2020-07-03
张军(Zhang Jun)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如果以为强制技术脱钩、贸易制裁或强迫改变全球供应链会终结中国未来的经济扩张,就未免过于天真了。批评人士若是目光短浅,看不到这一点,那将是他们的损失。
全国人大传递出的信息2020-07-02
周小明(Zhou Xiaoming)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原副代表
中国故事是令人鼓舞的。虽然内部市场巨大,但中国却没有向内转,相反,它正以蓄势待发的经济为依托,更快更广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开放。
对2020年中国GDP水平的预测2020-06-11
刘遵义(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李国鼎经济发展学荣休教授
中国2020年的GDP水平取决于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速度和刺激措施是否到位。我们的预测是在剩下的三个季度里中国经济增长会大大高于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