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半岛问题主动权中国唯有迎难而上2016-02-26
陈向阳(Chen Xiangyang) 现代院世界政治所所长
北京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朝鲜开发部署核武器,同时敦促朝鲜改革开放,和平发展,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正道。
- 中国:别让朝鲜威胁本土安全2016-02-24
晓岸(Xiao An) 盘古智库研究员
平壤最近的导弹试射表明朝鲜拥核已经不是谈判筹码,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2017年,新一任美国总统会重新检视朝鲜的局势,而北京现在就应该采取行动。维护本土安全必须是中国对朝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 中美加强合作,为重启朝核谈判创造条件2016-02-19
吴正龙(Wu Zhe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中美同意制裁朝鲜的必要性,但在手段和目的上有分歧。实施新制裁的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平,而不是刺激局势紧张,搞乱半岛。
- 中国与北约越走越近2016-02-18
周波(Zhou B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考虑到中国与北约各自的重要性,双方互不往来是不可思议的。在亚丁湾的反海盗行动展示了双方可以怎样携手合作为世界提供公共安全。
- 让正义和平之光照亮叙利亚2016-02-17
吴思科(Wu Sike) 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叙利亚问题有关各方当履行各自义务,国际社会的跨境救援与反恐努力当统一形成合力。解决叙利亚危机必须坚持反恐和政治和谈双轮驱动。
- 北京:在伊朗的机会与麻烦之间寻找平衡2016-02-17
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从根本上说,中国领导人是想改变伊朗的行为,而不是它的政权。中国决策者们需要伊朗的石油,但他们也很小心地不去刺激更重要的商业伙伴,特别是美国。在维护德黑兰的时候,北京竭力避免与华盛顿发生正面冲突。
- 朝核计划:北京与华盛顿的平衡目标2016-02-02
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的决策者正面临着交叉压力:他们既希望平壤不要有核试验这类挑衅性行为,又不愿按照美国的要求向朝鲜施加实质压力,因为中国担心朝鲜政权会倒台,而中国将付出经济和安全代价。
- 2016:中美网络关系前景2016-01-29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学者》副编辑
2016年的中美网络关系取决于三个关键性策略:定性、处罚和规范。弗朗茨-斯特凡·加迪探讨了每项策略的可能情况,同时回顾了2015年的两国网络外交。
- 中国“互联网+”计划违背它的网络主权原则吗?2016-01-25
罗吉尔•克里默斯(Rogier Creemers) 媒法与政策比较项目研究员
中国的网络治理立场是,互联网只是物理空间的反射,因此应当遵循类似那种不允许外来干涉的规范。乌镇大会之后,如何在网络空间与中国相处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 不可无视拥有核武器的朝鲜2016-01-21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朝鲜此次核试验带来的教训就是,与朝鲜对话比无视它更有希望成功。而这正是北京长期以来告诉美国的。
- 沙伊断交引发中东新风暴2016-01-19
吴思科(Wu Sike) 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中东地区最新争端爆发后,中国在外交层面迅速采取行动,与美国和其他主要大国共同努力,以缓和紧张态势,通过对话化解沙伊僵局。
- 朝鲜难题依然无解2016-01-18
顾屏山(George Koo) 新美国媒体董事
朝鲜和美国一度几乎达成协议,直到小布什政府中止了这一进程。此后,与平壤打交道就成为美中之间一个相互推卸责任的戏码。
- 中美均需调整对朝政策2016-01-15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华盛顿应当与平壤做笔“大交易”:正式结束朝鲜半岛的战争状态,解除对朝鲜狭义军事制裁以外的所有制裁,美国在外交上承认朝鲜政权。作为交换,平壤同意将其核计划置于国际保护之下,同时外交上承认韩国。
- 美国全球反恐战争偏离航向2016-01-12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
在美国全球反恐战争中孵化出的“伊斯兰国”需要通过美国的力量将其关进笼子。就此而言,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的努力肯定离不开美国的参与,但国际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公正、理性、负责任的美国。
- 对台军售旨在缓和两岸紧张2016-01-12
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与先前多次军售相比,美国最近作出的对台军售决定引起中国政府的反应可谓相当温和。美国对台军售有多重目的,而且无论台北和华盛顿下届政府的领导人是谁,军售都可能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