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德”入韩实为韩国安全大患2016-08-18
杨希雨(Yang Xiyu)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萨德”入韩不仅不利于半岛和平稳定,刺激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轮番升级,引发南北之间新一轮负面安全竞争,还将严重破坏本已脆弱的地区战略平衡。当美国打破地区战略平衡的时候,中国必须实施中国版的战略再平衡。
- 亚洲需要团结,而不是分裂2016-08-17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亚洲以文化多样著称,自古以来各国就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和平与飞速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和一体化作出巨大贡献。共同发展将永远是这一地区的鲜明标志。
- 信息化与中国互联网的未来2016-08-16
罗吉尔•克里默斯(Rogier Creemers) 媒法与政策比较项目研究员
中国政府公布了国家互联网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内使中国成为网络强国。这不仅对中国如何在国内改造ICT,也将对中国在全球战略上的自我定位产生深远影响。
- 美国会为了台湾让洛杉矶涉险吗?2016-07-28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台湾一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易爆点之一。就如某位中国将军提出的,美国真的会为了台湾而拿洛杉矶冒险吗?华盛顿官员希望永远别回答这个问题,但最近台湾导弹误射提醒我们,为其他国家提供安全保障是有危险的。
- 中俄:“萨德”与管控争议2016-07-26
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美国国防部最近宣布,作为应对朝鲜的防御性措施,驻韩美军司令部将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但是,俄罗斯和中国却表示担心“萨德”给战略稳定、盟友关系和全球带来影响。
- 仲裁之后的台湾怎么办?2016-07-25
季伊昕(Ji Yixin)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南海仲裁结果证明美国在推动其亚太战略时完全无视台湾利益,蔡英文如想在“后仲裁时期”将台湾从南海困境中解套,需正视问题根源,借鉴前人智慧,寻找真正出路,改变其南海论述模糊而消极的立场。
- 中美能否就“航行自由”达成共识2016-07-22
周波(Zhou B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中国和美国的航行自由合作,只有在不以对方安全为代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这种合作或可先从世界其他地方起步。中美两国海军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的合作,就是一个范例。
- 亚太不能生乱,更不能生战2016-07-22
吴思科(Wu Sike) 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加剧了地区国家和民众的不安。亚太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地区之一,为全球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世界不堪承受亚太地区陷入战乱。
- 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将破坏地区战略平衡2016-07-22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部署萨德系统将加剧东亚的分裂:该地区关于经济增长的安排主要由中国主导,而地区安全架构则以美国为中心的军事同盟为基础。如果这种矛盾局势继续发展,地区经济增长和安全都难以长久维持。
- 美国为什么不挑战日本冲之鸟礁主张?2016-07-11
王翰灵(Wang Hanli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美国把中国依据国际法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南海从事的活动和主张诬蔑为过度海洋权益主张,对饱受国际批评的日本冲之鸟礁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却采取放任态度。事实证明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是双重标准,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
- 对南海仲裁说“不”2016-07-08
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南海仲裁案是菲律宾将自已的非法要求强加给中国,侵犯了中国合法权益。不论仲裁结果如何,都无助于南海争议的解决,只会加剧恶化地区局势。
- 环太平洋军演与中美合作2016-07-07
迈克·罗斯(Mike Ross) 美国前众议员
在南海局势日益紧张,南海仲裁案即将宣判之际,中国参加了美国领导的2016年环太平洋军演。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中美关系依然如故,这对应付我们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
- 美国本土恐怖威胁出现新变化2016-07-06
傅小强(Fu Xiaoq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防范本土极端主义威胁需要有新思维,除了将其纳入国际反恐斗争和继续加强本土反暴力极端主义努力外,美国更应该在解决国际乱源问题上有担当。
- 南海仲裁:一般规则与特殊规则的较量2016-07-04
田士臣(Tian Shichen) 经士智库创始人兼国际军事行动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对于即将到来的裁决,美国明显已经作好各手准备。对中国而言,要想赢得这场中美法律对决,最好的出路是有效利用特殊规则与一般规则的不同,讲好对自己有利的故事。但要想戳穿覆盖美国政治阴谋的法律面纱,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能否控制网络军备?2016-07-04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上世纪60年代达成的最初核军备控制协议并没有解决控制核武器的全部问题。但在20多年的缓慢学习后,这些条约开启了(规范化)进程。约瑟夫·奈教授认为,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2015年就网络间谍问题达成的协议,可能对网络安全产生类似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