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核科学家被暗杀使中东局势再陷危险境地2020-12-16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伊朗核科学家被暗杀发生在极其敏感的关键时刻,迄今为止伊朗的理性和忍耐似乎战胜了复仇的狂躁。
- 美军重返台湾只会让美国身陷泥潭2020-11-03
郝志坚(Dennis V. Hickey) 密苏里州立大学杰出教授
中美摩擦的加剧促使美国一些人呼吁加强对台湾的支持,甚至让美军重返台湾。然而,在台湾驻扎美军将不必要地使已经复杂的局势更加复杂,破坏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
- 中国军力报告折射中美军事关系变迁2020-09-24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美国对中美军力对比的认知正在带来新风险。两军关系将是决定中美能否和平共处的关键。
- 美台军事同盟是否重生?2020-09-22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华盛顿正向北京发出明确信息,即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支持不再模糊或犹豫不决。
- 美国的“印太北约”缺乏现实基础2020-09-17
吴正龙(Wu Zhe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美国欲将四国安全对话正式化,建立某种类似北约的关系,以应对所谓“中国威胁”,但“印太北约”缺乏现实根基和利益支撑。
- 谨防南海危机成为中美冲突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2020-08-24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美国将南海问题视作“中国能否坚持和平崛起”的试金石,中方则将其视作“美国能否接纳中国崛起”的试金石。而就目前形势看,一旦处理不慎,南海问题就可能成为中美冲突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 资本主义危机与“新冷战”前景2020-08-21
陈积敏(Chen Jimin)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新冠疫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挑战再次凸显资本主义的内在弊端。一些国家政客并没有反躬自省,而是寻找替罪羊,甚至煽动意识形态对抗,“新冷战”的说法甚嚣尘上。
- 美国结束南海“中立”立场2020-08-20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学教席主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小心翼翼地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保持中立。然而,特朗普政府似乎准备颠覆这一政策。
- 中美应如何避免爆发新冷战2020-08-19
张沱生(Zhang Tuosheng) 国观智库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只有坚持对话才能管控潜在的冲突。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即使是有限冲突,也将从此打开中美长期冷战的大门。
- 中国的南海政策变了吗?2020-08-08
胡波(Hu Bo)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
如果在南海问题上一味反对、孤立中国,必然会使中国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相关方也都不会认可”,这反而可能刺激其南海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 国家安全的经济成本2020-08-03
沈联涛(Andrew Sheng)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
随着中美对抗升级,对国家安全的日益强调将给全球贸易和投资带来损害,导致资助社会政策、解决不平等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减少。这是全球共同的悲剧。
- 美国南海政策的危险转变2020-07-29
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放弃对南海问题的中立立场,是特朗普政府当前对华全面施压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意图是挑拨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关系。
- 伊朗核设施遭袭使中东局势再度高危2020-07-21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在遏制伊朗的核能力及地区影响力方面,美以两国目标一致。伊朗核设施遇袭事件将使中东局势再度进入高危时期。
- 恢复香港秩序2020-07-20
萧晖(Hui Xiao) 经济学家
《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是香港恢复繁荣的先决条件。不幸的是,一些企业由于害怕报复,不愿对此表示支持。
- 香港国安法与人权法治相兼容2020-07-10
田飞龙(Tian Feil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香港国安法是中国政府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对属于中央事权的国家安全事务进行的主权性立法,具有中国宪法上的充分依据和法理正当性,在具体法律框架上较好体现了与香港人权及法治标准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