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中国不会真想打仗2021-10-28
詹姆斯·H·诺尔特(James H. Nolt) 纽约大学客座教授
头条新闻总是喜欢暗示说,中美之间的对抗已迫在眉睫。但细究两国的经济关系和实际贸易状况就会发现,对于双方来说,挑起冲突显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不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2021-10-22
董春岭(Dong Chunli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竞争”这一口号不仅体现不了中美利益深度交融的客观现实,没有推动两国关系积极发展的意味,无法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定性,同时也会给拜登政府重新思考对华战略带来困难。
充分认识美国对华战略的“新两面性”2021-10-19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高端智库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美国对华战略“两面性”的新特征主要体现为在没有放松对华遏制打压的情况下,对“危机管控”给予前所未有的战略关注。这源于美方对中美实力对比发展态势的深层焦虑,是它试图单方面为中美竞争设置框架的深层图谋。
《联合国宪章》的精神2021-10-19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联合国宪章》所代表的真正的多边主义,是行之有效的世界秩序之基石,而有效的世界秩序会带来和平与繁荣。只要面临严峻挑战的各国本着协作精神共同努力,前途就未必暗淡。
坐下来了,但依然相隔很远2021-10-18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
中美最近在瑞士举行的高层会晤为继续对话奠定了基础,也让双方就年底之前举行拜登总统和习近平主席的视频峰会达成一致。
中国梦游症2021-10-18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如果中美关系是一副扑克牌,美国人就该意识到自己抓的是一手好牌,不必因为恐惧或相信美国的衰落而唯唯诺诺。但即使有一手好牌,如果打得不好也会输掉。
- 日本应避免重蹈《京都议定书》覆辙2021-10-13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申请加入CPTPP体现了不断自我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巨大决心与勇气。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让日本失去与中国建立新的沟通和互信平台的机会。日本希望在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中提供领导力,这需要超越“美国中心主义”。
- 上合组织如何应对阿富汗危机?2021-10-12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
如果能在不违背成立初衷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解决阿富汗危机,上合组织就可以有效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在该地区未来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与欧洲打交道必须了解其复杂性2021-10-08
冯仲平(Feng Zhongpi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欧盟不仅权力结构复杂难懂,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下其对外关系也正步入快速调适期,让人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这就要求分析家们慎而思之,避免得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AUKUS体现美国联盟战略新动向2021-10-07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美英澳三边联盟的形成对美国的联盟战略和地区安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寻求“上合组织空间”的中国利益2021-10-07
肖斌(Xiao Bin)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政治学博士
“上合组织空间”已成为中国平衡全球秩序失衡的重要依托,对中国安全利益意义重大。但若实现安全利益预期稳定,中国还面临诸多挑战。
中美领导人联大讲话描绘了不同的国际政治图景2021-10-06
聂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21世纪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以及汇融将是不可更改的趋势,未来的国际秩序必将更加具有包容性。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秩序理念更加适应这一历史呼唤。
管理中美竞合需要三层外交架构2021-09-30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中美元首通话释放了稳定彼此关系的重要信号。但若无意改变不断加深敌意的行为方式,将不仅不能重建互信,反会催生更尖锐的对立情绪。中美双方需要充分利用已有渠道调整布局,争取实现彼此外交在“三层架构”上同步协调运行。
中国想要什么样的国际秩序?2021-09-29
赵明昊(Zhao Minghao)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民主原教旨主义”解决不了各国面临的发展挑战,只会带来更深的误解与对抗。
孟晚舟回归或可缓解全球数字地缘博弈僵局2021-09-29
鲁传颖(Lu Chuanying)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孟晚舟的回归应是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政府推动的“科技冷战”的修正,可被视为中美两国向国内及国际社会释放的一个积极信号,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博弈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