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冲击国会事件与21世纪的中美大国之争2021-01-28
聂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
冲击国会事件反映出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时代,美国中下阶层对被边缘化的不满。在新科技革命的门前,中美面临的是相同的考卷,谁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模式并推动新技术的发展,谁就将赢得大国竞争的话语权。
西方价值观困境与拜登政府政策走向2020-12-17
陈积敏(Chen Jimin) 中共中央党校副研究员
新冠疫情加深了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拜登政府有可能将重塑与凝聚西方世界的价值共识作为其外交事务的优先方向。
2020年大选折射美国社会新变化2020-11-30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即将尘埃落定,从各方披露的相关数据看,美国社会正在发生一些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特朗普之后的民粹主义2020-11-27
菲利浦·勒格兰(Philippe Legrain) 伦敦经济学院欧洲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
虽然当选总统拜登比特朗普多得到500余万张选票,领先了3.4个百分点,但仍有7200多万美国人把选票投给这位即将离任的总统。其含义不言自明:右翼民粹主义并未消失,但可以被击败。
- 美日印澳“四国军事联盟”无法阻止中国崛起2020-11-13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四国军事联盟”的成型是一个危险信号,给整个印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带来新威胁。美国的遏制政策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反倒使日印澳等国处于不利位置。
远眺地球2020-10-28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独立学者
在政治紧张态势日趋严峻的当下,太空领域科学合作的历史告诉我们,作为地球公民所有人都共享着一个家园。
作茧自缚的政策2020-10-13
李成(Cheng Li)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麦瑞安(Ryan McElveen)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副主任
由于中国的所作所为让华盛顿感到担忧,也促使美国政府调整政策,两国精心编织的文化教育交流网正面临破裂危险。但代价将远远大过收益。
回归多边主义2020-10-09
潘基文(Ban Ki-moon) 联合国前秘书长
75年来,为了促进和平、繁荣与人权,联合国提供了一个不完美但却是首屈一指的全球论坛,成为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的防波堤。但新冠疫情却让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多边机构面临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
与中国文化脱钩将伤害美国2020-08-24
裴敏欣(Minxin Pei)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
“脱钩”是美中之间地缘政治决斗的中心议题。这一战略由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中的鹰派构想并推动,现在已然成为美国削弱中国实力的主要工具。果真成为现实,那将是一个悲剧,而美国将成为最大的输家。
牛顿精神2020-07-31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独立学者
在毁灭性的疫情期间,中国雄心勃勃的火星探索计划追随了牛顿在瘟疫期坚持进行科学探索的步伐。
自由女神背弃外国留学生?2020-07-30
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 独立学者
白宫试图禁止许多外国留学生返回美国继续学业的举动或将伤害美国教育宽容与知识探索的声誉,更不用提这种做法或许会令外国留学生转而反对美国。
中美民间力量是推动两国抗疫合作的生力军2020-07-13
王辉耀(Wang Huiyao)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中美两国人民显示出的合作互助精神,不仅极大地推动双方共同遏制疫情,更为两国未来开展友好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特朗普的中国留学生禁令不可持续2020-06-24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中美在人文领域长期、广泛的利益交融将从根本上对特朗普政府相关政策形成“纠偏”,使其难以长期持续。
美国的“病”还有治吗?2020-06-17
吴白乙(Wu Baiyi)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美国的社会利益愈益固化导致政治体制僵化,使其制度纠偏机制一再失灵。
煽动对抗不是应对“美国之困”的良策2020-06-17
赵明昊(Zhao Minghao)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无论是疫情还是这次内乱,美国普通民众为特朗普的“治理之弊”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