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论是中美关系一次危险的破窗2019-05-16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明冲突论”将使美国舆论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评价变得更加消极。但这一定义距离中美关系的现实十分遥远,是两国关系无数个未来场景中最不可能发生的场景之一。
特朗普时代的美国软实力2019-05-09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学教授
美国现政府中的许多人认为公共外交无关紧要,各国的合作是出于自身利益。但这种看法漏掉一个关键点:合作存在一个程度问题,影响这种程度的,是吸引力或厌恶感,而不是武器和制裁。
- 如何客观理解中菲美三边关系2019-05-08
陈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不能简单以“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平衡范式,来分析近期菲律宾对美、对华及对南海议题的一系列行为。
举办博鳌论坛和参加海军阅兵显示中菲关系出现好转2019-05-08
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宾亚太协进会研究员
过去三年,政治关系的回暖开始为中菲两国带来经济和安全红利。但是,公众对中国较低的信任度或许不会轻易消失。
- 通向对华战争之路2019-05-03
李淯(Ann Lee) 前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为维持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精英们开始将中国视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但对美国而言,对中国采取冷战姿态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它将损害全球经济,抑制贸易,刺激军事竞争,增加美中之间出现“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险。
- 美国错误的中国叙事2019-05-03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人眼下在一个关键议题上达成了共识:将困扰美国的所有问题归咎于中国。这其实是一套错误的中国叙事,而这种叙事正带来严重后果。
伊朗核协议:美国、中国和伊朗的三角戏2019-05-03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全球咨询机构DifferenceGroup创办人
从5月份开始,白宫希望中断伊朗的石油出口。然而,任何对稳定的破坏都有可能适得其反,并且给美国、中东和全球前景带来长期伤害。
国际关系将进入“素人政治”时代吗?2019-04-30
朱锋(Zhu Feng)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素人并非难以担当历史重任,但“素人政治”如果发生在大国,其产生的外交和政治挑战确实是国际社会需要警惕和防范的。
法德缘何要建立“多边主义联盟”2019-04-30
吴正龙(Wu Zhe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单边主义是新形势下霸权主义的新变种。法德欲借“多边主义联盟”联合更多国家应对单边主义挑战,维护自身利益和全球治理体制。
欧盟的中国难题:是系统性对手还是战略伙伴2019-04-29
邹思云(Rene Zou) 巴黎政治大学、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与美国不同,欧盟未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而是当作“系统性”竞争对手。虽然中国缺少经济与政治自由对欧盟的利益和价值观构成直接威胁,但双方仍然可以找到共同点。
中菲关系遭遇双重危机2019-04-29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讲席教授
在关键的中期选举中,菲律宾总统正面临国内对其亲北京政策的强烈反对。这次选举被当成对罗德里戈·杜特尔特总统职位的一次公投。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挑战2019-04-29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百年未有之变局对世界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又构成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中美贸易协议助推中国地位上升2019-04-16
田飞龙(Tian Feil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中美贸易协议及美国“倒逼”效应不可能产生“颜色革命”后果,这种对抗与重构过程只能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坚强有力,更富法治理性,使中国经济则更具开放性、创新性和全球引领性的潜质与实力。
欧洲的特朗普式对华立场2019-04-12
尼古拉·卡萨里尼(Nicola Casarini) 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欧洲在对华立场上出现了分裂。虽然大多数欧洲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朗普式对华立场,但罗马的民粹主义联盟却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敞开怀抱。
“巨量效应”与平衡点:中美经贸战的启示2019-04-12
崔立如(Cui Liru)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
中美两国的决策者经历险境之后找到了处理战略竞争和“巨量效应”的平衡点,避免了双输的结局。对中国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包含着发挥更大能动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