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中国对美实施主动“接触政策”的必要性

2019-11-27
135.jpg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曾经历过一场是“接触”还是“遏制”的大辩论,最终“接触政策”成为主流,并推动之后20多年中美关系快速发展。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国内对有关对华接触政策有效性的质疑不断增强。特朗普总统执政后,随着中美贸易战以及高技术和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否定对华接触政策的声音在美国日益增加,遏制政策的呼声明显上升。

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写道,“美国需要重新考虑过去20年的政策假设,即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接触将其纳入国际机制和全球贸易,从而使它们成为良性参与者和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这个政策前提在很大程度上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可能是目前为止美国官方对接触政策最直接的否定表态。与此同时,美国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很多人也认为,美国的接触政策不仅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壮大了中国,带来了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而中国也不再韬光养晦,美国被中国欺骗了,因此需要放弃原来的接触政策并转向采取遏制政策。

在中国的专家学者中,尽管对中美关系新动态的分析各不相同,但大多数讨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即研判美国对华接触政策是否已经发生质变,或者说美国放弃对华接触政策的国内共识是否已经形成。诚然,战略研判美国对华政策意图变化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过度聚焦美国的视角,实际上是“美国中心思维”的旧框架的集中体现。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从原来主要关注美国会怎么想怎么做,转到中国应该怎么主动想怎么主动做,通过积极主动的对美接触政策来塑造美国的对华认知和政策。

中国主动对美国进行接触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要消除国内和国际上两种“接触无用论”存在的土壤和环境。

从中国国内来说,中国是否可以通过接触政策来改变美国的行为和认知,这个问题在过去似乎从来没有被认真思考过,因为强大的美国不可能被中国改变,这已经成为思维定势。现在尽管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但在有的专家看来,中美关系的本质是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对抗是主要面,因而无论中国说什么做什么,美国都会怀疑和遏制,因此中国主动接触美国无用,也没有意义。只有等到中国实力真正强大到接近甚至超过美国,国际结构才会稳定,中美关系才会太平。这种“结构稳定论”固然有些道理,但问题在于,达到上述状态的过程并不会很短,而且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和冲突,如果不有意识地积极管控中美关系,那么设想的结构稳定也就不可能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需要努力减少国内对美接触无用论的市场。

从国际上来说,特别是美国国内有的人认为,对华接触政策造成双方交往的不平等,例如美国对中国信息开放与中国对美国信息开放严重不对称。这种认知如进一步延伸,则会把双方交往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体制的必然结果。如果上述逻辑在美国甚至西方蔓延,那么遏制政策就将成为主流,中美对抗就不可避免。

对中国来说,关键不在于如何消灭“接触政策无用论”本身,因为这种论调永远会存在,而是如何减少产生这种论调的土壤。这需要中国更加主动地接触美国各界,做说服工作,并主动与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积极互动。另一方面,中国自身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调整提高。美国的对华认知和政策意图并不是单方面建构的,而是在同中国和世界互动的进程中建构的,因而中国对美主动接触政策绝不是对美国让步软弱的绥靖,而是符合中美关系稳定和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自身国家长远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