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中国故事对进步至关重要2024-03-23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会
贾庆国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教授。2024年3月11日,中国两会结束后,贾教授接受了《中美聚焦》的采访。
我上次采访贾庆国教授是在疫情期间,当时我们和杰出的美国学者傅高义交流——他在采访后不久就离世了。通过今天的对话,我了解到开放性沟通背后的力量和价值。正如贾教授所说,开放性沟通可以在信任缺失的时候建立信任。
—周建成
- “理念之争”说辞暴露美国战略的狭隘2024-03-18
李岩(Li Ya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所谓的中美“理念之争”,表面上讲的是“理念”,背后其实是“利益”,反映了美国试图通过“理念之争”的说辞来掩盖其争夺现实利益、特别是国际秩序主导权的实质。
- 对话夏琳·巴尔舍夫斯基:评估风险2024-03-14
夏琳·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 美国第12任贸易代表
接受《中美聚焦》驻美编辑郝佳(KJ Kerr)采访时,美国政府前高官查伦·巴尔舍夫斯基探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漫长谈判过程及其对中国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中美关系的持久影响——尽管当前贸易规范面临挑战以及地缘政治出现新变化。她同时强调了国际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决定是否拓展中国市场时需要评估的因素。本次采访属于“2023香港中美关系论坛”的嘉宾特别对话活动。
- 对话兰普顿:竞争与合作2024-03-13
大卫·兰普顿(David Lampton)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教授兼中国研究项目主管
大卫·兰普顿博士现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教授兼中国研究项目主管。在接受《中美聚焦》驻美编辑马克(Marc)的采访中,兰普顿博士深入探讨了中美之间的竞争格局,并阐明将公平竞争与破坏合作行为区分开来的重要性。他还谈及美中关系的社会层面,强调人文交流的历史影响,同时就“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将基建作为经济增长催化剂的观点提供了个人见解。本次采访是“2023年香港中美关系论坛”演讲嘉宾特别对话活动之一。点击此处观看完整采访。
- 当“时代转折”遇上“百年变局”2024-03-12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邀专家
虽然“百年变局”判断的格局是全球性的,而非像“时代转折”那样更多出于区域主义和本土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有相通之处。这些共同或相通的语言足以超越分歧绘出合作的底色。
- 小岛国在全球海上博弈中占有重要地位2024-03-12
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宾亚太协进会研究员
印度与马尔代夫陷入争端的同时,小岛国在全球不断演变的海上权力博弈里成为关键参与者。随着全球大国竞相争夺影响力,地缘政治的焦点转向这些国家。其战略意义促使人们重新分析以往赋予这些国家的标签,也使得这些国家在通过谈判确定自身国际舞台角色时获得新的自信。
- 对话薄迈伦:推动进展2024-03-11
薄迈伦(Myron Brilliant) 美国咨询公司Dentons Global Advisors高级顾问
薄迈伦是美国咨询公司Dentons Global Advisors高级顾问。接受《中美聚焦》驻美编辑郝佳(KJ Kerr)采访时,薄迈伦探讨了如何增强中美经济关系的稳定性和加强经济合作。他分析了美国四年选举周期对候选人对华立场的影响,讨论了下一任美国领导人如何带领美国同中国在公平竞争环境内竞争,并在可行的情况下促进建设性的务实行动与合作。 他表示,虽然商界领袖必须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降低风险,但他们并没有忽视中国市场。他指出,行业领导者必须认识到,并非所有业务都必须在政府之间进行。即使面对复杂的环境,仍然存在业务蓬勃发展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大量机会。 本次采访是“2023年香港中美关系论坛”演讲嘉宾特别对话活动之一。
- 地缘技术视角下的中美博弈2024-03-04
赵明昊(Zhao Minghao)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地缘技术(geo-technology)聚焦技术因素与地缘政治、大国竞争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审视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博弈提供了新的视角。美国深化对华技术竞争的紧迫感日益增强,沙利文称美国仅保持领先是不够的,需要尽可能拉大与对手之间的技术差距。这预示美国将为中国的研发活动制造更多阻力,甚至会设法“推回”中国业已取得的技术进步。
- 2024年中美关系走势分析2024-02-26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会
致远智库于2024年1月30日举行2024国际形势讨论会,与会专家讨论了中美关系、巴以冲突及中东形势、俄乌战争及欧洲的走向、国际经济走势等热点话题。专家包括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倪峰研究员、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教授、中国驻新西兰、瑞典前大使陈明明、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先生、国际关系学院博导张敏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黄靖教授、致远智库主任王欣先生等。致远智库将专家关于美国及中美关系部分的发言综合归纳,内容未经发言专家审核,不代表专家个人意见。内容进行了编辑删减。
- 在慕安会感受欧美AI治理的协调与分歧2024-02-23
肖茜(Xiao Qian)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欧在AI监管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美欧仍用地缘政治竞争逻辑主导关于技术议题的讨论,慕安会未能提出全球合作应对技术风险的积极建议,也未能就推进对技术风险的全球监管给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案。
- 两场战争之间的欧洲2024-02-21
黄境(Jade Wong) 观澜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欧洲并没有取代美国霸权的实力,也不看好任何其他国家成为新霸权。因此欧洲能做的,几乎只剩下加速“战略自主”——主要作为美国霸权的补充、有时作为美国霸权的缓冲,夯实自己在西方侧翼的地位。
- 特朗普与拜登的再度较量对世界意味着什么?2024-02-20
莱斯利·文贾穆里(Leslie Vinjamuri)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美国和美洲项目主任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孤立主义政策曾严重动摇美国的多边主义承诺。2024 年特朗普重返美国大选再次引发了美国盟友和伙伴对世界前景的忧虑。本文对比了特朗普和拜登的外交政策及其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愿景,并分析了这些差异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 在慕安会感受欧洲温度2024-02-19
孙成昊(Sun Chengha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当地时间16日在德国慕尼黑开幕,我也有幸第一次前往论坛,在现场观察这次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是具有重要全球影响的国际战略和安全政策年度论坛,其主题往往与欧洲或者欧美所面临的安全挑战相关,每年都能吸引众多政界、学界和战略界人士前往。今年为期3天的慕安会会议聚集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代表,其中包括约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 从“护栏”到“边界”:探求中美相处之道2024-02-01
韩立群(Han Liqu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护栏避免的是硬性碰撞、即时冲突,不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而边界是原则性的,既有行为边界,也有意识边界,是对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的具体化。应设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边界,不再继续扩大限制范围,从而护住中美关系基本盘。
- 台湾地区选后美国台海政策的四大重点2024-01-29
邵育群(Shao Yuqun)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
美国台海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四大重点:继续在台海保持所谓“双重威慑”;加大对柯文哲和民众党的影响;继续强化美台关系;强化“民主对抗专制”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