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大市场须打破制度性壁垒2020-11-13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最终形成有赖于打破市场壁垒,破除阻碍国内国际市场有效畅通的制度性障碍。
中国再次领先2020-11-04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
特朗普把他最近感染新冠肺炎的经历当成勇气勋章,而不是对未来的警告。其政府应对疫情不利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济脱钩给中美带来重大战略危险2020-10-30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脱钩对中美两国都没有好处,相反,往好里说它会让两国付出巨大经济代价,往坏里说它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军事冲突。
- “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诠释2020-10-28
王玉柱(Wang Yuzhu)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双循环”格局并非割裂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而是要进一步优化国内与外部世界的分工合作关系,通过内部市场的机制建设与完善,实现内外经济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不应对中国“双循环”有战略误判2020-10-27
张茉楠(Zhang Mona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双循环”战略将通过更大力度地实施结构性改革和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的“双循环”战略2020-10-16
刘遵义(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
当今中国的最大风险是经济上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并尽其所能做出贡献。对于中国来说,完全的自给自足也许只会降低它的生活水平。
美元时代在终结吗?2020-10-13
克里斯托弗·A·麦克纳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国檀香山查明纳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美元长期享有全球地位,但2020年的动荡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正在挑战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理解中国的新计划2020-10-03
沈联涛(Andrew Sheng)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
从“中国制造2025”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务实或战略性政策及项目常常被世界曲解为不光明正大,或具有破坏力。对中国新的五年规划也同样如此。
- “一带一路”有可能实现多边化吗?2020-09-25
邹思云(Rene Zou) 巴黎政治大学、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抱负不凡的追求,可能被误解为掩饰中国扩大自身利益的幌子。无疑,中国首先要帮助自己,但“一带一路”确实为各国政府带来了通过公平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机会。
中国正迅速向数字经济转型2020-09-16
张军(Zhang Jun)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很可能是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承诺在十年内为由技术驱动的结构转型投入巨资。
三种资本主义2020-09-09
克里斯托弗·A·麦克纳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国檀香山查明纳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资本主义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形式,中国并不是例外。中国的资本主义通常被称作国家资本主义,它既没有“不正常”,也并不“充满敌意”,只不过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一连串国家发展主义项目中的最新一例。
“数字丝绸之路”能否推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2020-08-26
邹思云(Rene Zou) 巴黎政治大学、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有可能带动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经济复苏。在评估这一计划所带来的机会时,需要在经济潜力与安全考虑之间取得平衡。
- 中美之间需要一场有限目标的对话2020-08-21
马晓野(Ma Xiaoye)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创建院长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的低点,部分原因是在相关具体行动的战略意义上存在过分解读的空间。通过实质性对话争取压缩模糊地带,不放任过度解读和误读的空间,会有收敛矛盾的作用。
中国经济向内大转变2020-08-20
克里斯托弗·A·麦克纳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国檀香山查明纳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在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正在寻求扩大国内市场。这不仅可以保持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还能让中国摆脱“世界工厂”称号,成为最精细的全球消费市场。
替代特朗普微信禁令的更佳方案2020-08-18
魏尚进(Shang-Jin Wei)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
正在与中国科技公司作战的特朗普政府如今又把目光转向中国主要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微信。然而,这种封杀说明美国再一次让偏见凌驾于合理的决策之上,它让美国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