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9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开幕日主题为“大国关系走向”的分组讨论结束后,达巍教授向中美聚焦北京编辑部详细阐述了特朗普再次执政240多天以来的对华政策演变、执政团队的风格以及印太战略走向。达巍教授认为,短期内,中美关系的基调仍是寻求稳定为主。特朗普政府寻求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会晤,最有可能的成果是关税下调与双方重建交往机制。另外,受国内政治和全球战略的影响,特朗普2.0时期的印太战略有空心化的趋向。
- 关税政策作为核心举措,与通胀走势、财政收支以及制造业回流目标紧密相连,成为评判特朗普经济政策成败的关键。
- 中国领导人视和平为“必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地方谨慎乐观,另一些地方则极不信任。鉴于中国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政策的核心,判断其和平承诺可信度的最佳途径便是东南亚国家的感知和经验。
- 新多边主义植根于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摒弃美式霸权思维的同时,代之以协商共治的东方智慧,体现“基于美式,超越美式”的守正创新思路,代表全球治理的未来。
主编推荐
“九三”阅兵及天津上合峰会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引起心理震荡,围绕中国战略崛起和“大陆联盟”的讨论继续深化,事实上已经按下激发各方加紧进行战略调整的“快进键”,正式掀开了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国际秩序变革重组的新篇章。
- 经济金融在特朗普的认知维度内,金砖国家等同于“反美同盟”,金砖国家“去美元化”更是特朗普无法容忍踩踏的红线。在此背景下,金砖货币的诞生进程将漫长且充满荆棘。
- 外交策略从针对全球、不分敌友的“解放日”关税战,到以稀土换军援、以赴美投资换解除制裁等赤裸裸的交易主义倾向,再到通过胁迫甚至威胁动武来重新划定领土边界,如此种种,似乎正将美国外交政策的既有特征和运行模式付之一炬。
- 军事安全在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美国既不想大规模投入,又想保持影响力,这就需要有高超的外交平衡术,而这恰恰是特朗普最缺乏的。
- 经济金融中国宣布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是一次高度策略性的政策宣示。它既是为应对外部压力与推动世贸组织改革作出的战略性让步,也是配合国内高质量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一次制度性调整。
- 外交策略在即将到来的自民党选举中,无论谁成为领袖,都将决定日本未来是建设性地参与地区事务,还是进一步加剧对抗态势。
- 军事安全“东方哨兵”系统是北约技术与战略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美俄在欧洲安全博弈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欧洲安全秩序进入新一轮重塑的关键转折点,也无疑加剧了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
- 军事安全正如加沙种族灭绝共谋所证明的,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共生关系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排斥。该地区需要的是经济大发展。
- 外交策略2025年9月9日,第二届金融评论亚洲峰会(Financial Review Asia Summit)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会议由《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FR)和澳大利亚亚洲协会(Asia Society Australia)联合举办,邀请亚洲和澳大利亚政商两界知名人士出席,探讨亚洲面临的发展机遇,评估地缘政治变动带来的商业风险。中国前驻英国、澳大利亚大使傅莹应邀参会发表演讲,并与AFR北亚记者杰西卡·西娅(Jessica Sier)进行对话。以下是傅莹大使演讲和答问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