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忘记了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驱动美国经济和军事霸权的历史功绩,这种遗忘有可能让美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处于劣势。
- 面对美国的敌对行为,中印紧张关系似乎正在解冻,但双方还无力实现真正的缓和。
- 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强势推进,看似潜在的孤立时代演变成一系列干预措施,而这些似乎都基于一种算计,即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
- 近期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新举措,这些举措正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私营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嬗变,世界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悄然生变,政府和市场、发展和安全、本土化和全球化等矛盾关系将面临深刻重塑。
主编推荐
美国仍致力于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这一长期以来的雄心壮志已跨越华盛顿内部的党派界限。美国的安全理论、外交辞令和军事姿态都在继续塑造美国是世界不可或缺国家的形象,它的保护伞保障着欧洲、亚洲盟友的生存。然而表象之下,华盛顿战略野心与物质能力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
- 外交策略不应简单地用“收缩”去概括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美国确实希望减少其维护国际秩序的负担,但在西半球事务上特朗普政府想要的是“扩张”。
- 军事安全布达佩斯峰会流产源于美欧战略分歧、俄罗斯的强硬立场与乌克兰现实诉求之间的矛盾。它暴露了和平倡议在地缘政治中的脆弱性,预示乌克兰战争可能长期化。
- 经济金融经过数月不断升级的关税和报复,中美两国达成脆弱的休战协议,并开始稳定双边贸易和技术关系。尽管芯片、稀土和农产品出口的紧张态势仍持续,但两国都认识到彼此的弱点,从而在经济威慑而非经济优势基础上,实现了谨慎但可能持久的缓和。
- 军事安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是一次战略失败,重返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只会让美国在中亚陷入另一场代价高昂、造成分歧且容易失败的地缘经济战干预行动。
- 外交策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9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开幕日主题为“大国关系走向”的分组讨论结束后,达巍教授向中美聚焦北京编辑部详细阐述了特朗普再次执政240多天以来的对华政策演变、执政团队的风格以及印太战略走向。达巍教授认为,短期内,中美关系的基调仍是寻求稳定为主。特朗普政府寻求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会晤,最有可能的成果是关税下调与双方重建交往机制。另外,受国内政治和全球战略的影响,特朗普2.0时期的印太战略有空心化的趋向。
- 经济金融关税政策作为核心举措,与通胀走势、财政收支以及制造业回流目标紧密相连,成为评判特朗普经济政策成败的关键。
- 外交策略中国领导人视和平为“必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反应各不相同,一些地方谨慎乐观,另一些地方则极不信任。鉴于中国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政策的核心,判断其和平承诺可信度的最佳途径便是东南亚国家的感知和经验。
- 外交策略新多边主义植根于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摒弃美式霸权思维的同时,代之以协商共治的东方智慧,体现“基于美式,超越美式”的守正创新思路,代表全球治理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