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关税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鲍韶山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凯恩斯的预言与多极世界中的中美竞争

2025-11-03
(图片:路透社)
(图片:路透社)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1919年)至今仍是现代史上对战后解决方案最具先见之明的评论之一。他在书中警告称,当胜利者不再有谦逊的意识时,胜利就会将自己掏空。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德国的惩罚性赔款,通过让一个国家蒙羞和贫困,为未来动荡埋下了种子。这个国家一旦被剥夺尊严和希望,就不会长期顺从强加给它的秩序。他的洞见既是经济的,也涵盖道德和政治,那就是,持久的和平需要宽宏大量,而非报复,其前提是一种包容而非排斥的架构。用今天的话说,它拒绝针对外部国家的集团,寻求将国家关系建立在“不可分割”的和平理念之上。

一个世纪后,随着西方500年殖民和帝国统治时代明显衰落,凯恩斯的警告再次回响。由于西方政治在乌克兰战略失败及未能遏制中国崛起,西方主导的单极秩序崩溃加速,这不仅标志着权力的重新分配,也标志着道德和思想合法性的危机。长期以来,欧洲和后来的美国习惯于按自身形象塑造世界,如今发现自己乱了方寸,无法适应一个不再接受它们例外论的世界。

西方也经历过这种情况,尽管是以不同方式。1991年苏联解体时,美国及其盟友不仅宣称冷战胜利,而且宣布“历史终结”。美国进入所谓单极时代,认为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崩溃表明,自由资本主义和美国主导地位不仅代表胜利,而且将普遍存在、永远持续。没有宽宏大量,而是傲慢自大。我们没有包容,而是扩张。机会尚在时,西方没有寻求将俄罗斯纳入共同安全和经济架构,而是扩大自己的架构,不断向东推进北约,并将“促进民主”论调作为战略渗透的工具。

在2023年出版的《死于剑下》一书里,作者莫妮卡·达菲·托夫特和西迪塔·库希指出,在这30年的单极主导时期,美国平均每年进行的军事干预比其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都多。冷战结束并没有带来和平红利,反而带来了军事行动主义的膨胀,从巴尔干半岛蔓延到中东,从中亚蔓延到北非。华盛顿将主导地位误认为刀枪不入,将权力误认为美德。它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世界,即自己是众多国家之一、而非全球事务的唯一仲裁者。用凯恩斯主义的术语说,这就像全球范围的《凡尔赛条约》,胜利者将统治误认为稳定,并在此过程中种下自身毁灭的种子。

如今,后果显而易见。“政治西方”的道德权威支离破碎,其金融和安全架构岌岌可危,其普遍繁荣的承诺被揭穿为自私自利的神话。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的战争,制裁和金融的武器化,主权和人权的双重标准,这些都侵蚀了人们对西方模式的信任,并迫使全球南方国家纷纷寻求替代方案。单极时代非但没有巩固和平,反而制造了一个长期冲突和疏离的世界。

对于崛起的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更广泛的全球南方,如今面临的诱惑是用它们特有的必胜信念来应对西方衰落。打个比方,就是“踩住它们的喉咙”。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要克制。凯恩斯的教导是,羞辱滋生怨恨,怨恨滋生冲突。一个公正稳定的新秩序不可能来自报复,它必须来自慷慨和战略耐心。

迄今为止,中国和全球南方大部分国家似乎已内化了这一教导。它们没有强加或惩罚,而是寻求赋能,构建一个扩大而非缩小参与、融合而非孤立的多极体系。“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倡议背后的愿望,不是用另一种霸权取代西方霸权,而是要消解主导世界这一逻辑本身,建立一个共存、共同发展的世界。这就是践行宽宏大量,以谦逊而非傲慢的方式运用权力。

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是当代另一个例证。中国已表明,它不再屈从于西方的摆布。美国2025年4月2日启动“解放日”关税时,中国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美国被迫与中国达成缓和,为谈判铺平了道路,中国在谈判中逐渐确立了与美国比肩的地位。

压轴大戏是中国2025年10月9日宣布实施适用于多种稀土元素(REE)和其他材料的出口许可条例。对此美国暴跳如雷,其政治经济的物质软肋展露无遗。如今,双方谈判代表在吉隆坡会面。初步消息显示,双方已达成框架协议,使各自领导人能够推进相关事宜。中方并未透露细节,美方则迅速为可能包括的内容放开猜测空间。这是美国人的标准操作程序,对他们来说,“宣称公关胜利”对合法性至关重要。

据报道,威胁性的100%关税将进一步推迟。斯科特·贝森特认为它是美国影响力的“获胜”,而现实是美国负担不起更多关税。美国需要摆脱失败的政策,而中国慷慨地提供了一条出路。此外,有报道称中国有再次购买美国大豆的可能。这对特朗普来说是一个痛点,因为,尤其是当阿根廷获得救助后取消了出口关税并向中国出售大豆时,他的中西部农业基本盘背叛了他的政府。

还有猜测称,稀土出口许可的适用可能会以某种形式推迟。假设情况如此,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力量的转变。中国已经展现出以实物回应的能力(它现在地位相等,可以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与美国接触),北京手中的许可特权与曾经美国独家所有的一样。窗口更可能在于具体机制和申请程序,什么是军民两用,哪些配额门槛是“触发风险因素”,如何加快快速流程,等等。官僚主义的细节正是国家机器喜欢运作的空间。法规已经到位,这是没有回头路的。目标也已重新定义。现在,“讨价还价”已进入另一个层面。

控制稀土元素全球流动及使用的能力成功确立,这在一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尽管中国不断“暗示”可能升级管控。回想2023年下半年,锗和镓的出口管制措施已开始实施。中国现在有能力进一步塑造全球价值流动。2018年3月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称“贸易战是好事,而且很容易赢”,而中国竟然能对稀土元素实施新管制,这令人难以想象。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球领导力方面,中国的哲学取向与西方寻求主导的冲动截然不同。根植于自身文明传统的“和而不同”理念表明,秩序不必依赖一致性,相反,它源于差异的协调,源于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这与西方的普世主义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普世主义模式历来要求以意识形态上的一致作为包容的代价,以制裁和惩罚作为不遵守规则的默认补救措施。

在实践中,这一理念支撑着中国全球倡议的设计。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并不要求参与方采用特定政治或经济模式,而是寻求围绕共享基础设施、贸易和技术发展开展务实合作。它强调互联互通而非控制,互惠互利而非零和竞争。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金砖国家+”,它将制度和传统迥异的国家在平等和尊重主权基础上聚集在一起。其目标并非用一个霸权取代另一个霸权,而是构建多元共存的制度框架。

就连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也体现了这种心态。对中国而言贸易是一种“双赢”关系,只有美国坚持认为它是零和博弈。贸易谈判表明,只有贸易双方都能受益,贸易才能奏效。中国已经证明它能适应美国的市场壁垒,过去几个月的证据证明了这一点。与非美国市场的贸易扩张正在加速,这一趋势不会减弱。但这不意味着中国不想与美国贸易,而只意味着它可以不这样做。

就中国而言,拒绝进入美国市场将是短视的愚蠢之举。此外,中国的认知源于它对运转良好的多极世界的构想。一个贫穷孤立的美国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这一点我之前就提出过。但是,一个奉行单边主义、好战的美国同样不符合正在形成的多极格局。

这种情况已经改变。

中国、俄罗斯、日益壮大的金砖国家以及全球南方国家,正以一种独特的多极化方式追求各自目标。西方模式历来依赖胁迫,主要通过制裁、军事基地或意识形态宣传,而新兴的多极化方式则通过伙伴关系、示范和互惠来寻求影响力。这是一种赋能的权力形式,它能增强而非削弱其他国家的能力。中国自己作为一个“强大的赋能大国”崛起,其对多极世界格局的理解通过一系列全球倡议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种做法不仅代表战略调整,也代表道德的演变。它认识到,权力要想合法,对其使用就必须克制和具有远见。西方1991年以来的失败是想象力的失败,也就是说,它无法设想没有支配能力的权力和没有从属关系的领导力。凯恩斯所说的“宽宏大量”恰恰需要想象力的飞跃,将自身胜利视为建立更广泛和平的机会,而不是巩固自己的优势。

如果凯恩斯还活着,他或许会从中国的发展融资、耐心的外交以及避免惩罚性的姿态中,看到一个遥远的国家回应着自己的战后重建愿景:繁荣与和平不可分割,稳定不能建立在屈辱之上。新兴多极秩序面临的问题是,在权力持续更迭的情况下,它能否维持这种宽宏大量。历史的警示很明确:将新秩序道德化、羞辱衰落者,以及将物质优势转化为道德优越性的诱惑,都会导致重新走向不稳定。

未来几十年的挑战,在于证明实力与宽容可以共存。正义并非意味着惩罚,一个摆脱西方主导的世界,无需用一个等级制度取代另一个等级制度。凯恩斯的声音跨越百年,它提醒我们,胜利的真正考验不是击败对手,而是跨越惩罚对手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宽容并非软弱,而是智慧。它是建立持久广泛和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