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会进入“冷战”吗?2018-07-03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中美“冷战”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沟通处理得当不是不可避免。美国需要放弃沿袭“冷战”做法的惯性,试着以地缘政治和平共处模式处理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
- 中美是否陷入了“新冷战”2018-07-03
赵明昊(Zhao Minghao)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新冷战”并不是对中美关系现状的准确描述,但这一讨论的负面影响不应忽视。
- 美国中期选举如何影响中美关系2018-06-28
陈鼎(Dean P. Chen) 新泽西拉玛珀学院副教授
陈鼎分析了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对中美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就选举短期前景来说,特朗普和共和党竞选人有可能炫耀他们的反华标签,以吸引民族主义选票,而民主党人则可能寻找一切机会盯着政府,看它是否放松了对北京的压力。
- 中国南沙部署新型导弹系统或成为地区转折点2018-06-15
史蒂文·斯塔什维克(Steven Stashwick ) 纽约独立作家和研究人士
据报道,中国在南沙群岛三座岛礁上部署的新型导弹系统可以瞄准南海南部几乎任何船只和大多数飞机。这极大地改变了该地区的战略环境。这些导弹的部署意味着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前哨基地不再仅是理论上的军事威胁,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 限制中国学生签证谁会受损2018-06-15
马特·希恩(Matt Sheehan) 保尔森基金会非常驻研究员
据报道,本周美国使领馆收到指令,收紧向高科技领域研究生项目的中国学生发放签证。在这篇文章中,马特·希恩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接受更少的中国研究生,究竟谁会“受损”?
- 印太时代来临2018-06-14
理查德·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宾理工大学地缘政治学教席主持
在近期的香格里拉对话上,三种关于印太地区的不同叙事浮出水面。哪一种将成为主导这一日益重要地区的治理范式?
- 名中玄机:印度太平洋的变化2018-06-13
科林•摩西德(Colin Moreshead) 东京自由撰稿人
美国军方将原来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这仅是一次单纯的更名,抑或是一个预示着印太地区结盟架构出现变化的更加意味深长的信号?
- 沉着冷静看待中美关系新变化2018-06-13
袁征(Yuan Zhe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目前贸然判断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已经彻底转向遏制强硬尚为时过早,需要进一步观察。当然,做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是最为稳妥的战略抉择。
- 管控南海分歧,中美要回答三个问题2018-06-13
杨力(Yang Li) 中国南海研究院研究员
由于在南海的战略定位和利害关切不同,中美难免会产生碰撞和摩擦。最终能否摸索出一条良性互动的共处之道,端视双方能否突破战略互信缺失的瓶颈,管控矛盾和分歧,实现基于规则的利益趋同。
- 中美冲突的形态2018-06-11
裴敏欣(Minxin Pei)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
对大多数美中贸易战观察家来说,开战原因是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遇上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保护主义信条。但这种解读错失一个关键的发展动向,即美国长达数十年的对华接触政策已告终结。
- 中美关系正在发生某种程度的转折2018-06-07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美目前正站在相互战略误判的十字路口。造成误判的推手是多方面的,双方必须思考彼此沟通中存在哪些误传和误解,两国关系是否已经陷入“相互刺激的循环”。
- 中美关系中的两个“必然”2018-06-01
俞邃(Yu Sui)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中美两国合作发展的大方向是必然的,但两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矛盾也是必然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该弘扬“发展合作”的“必然”,缩小“产生矛盾”的“必然”。
- 双边方案难解美国多边困境2018-05-31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
任何用双边方案解决多边问题的努力都会适得其反,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不祥后果。
- 当前中美关系走势的五个困惑2018-05-29
韩立群(Han Liqu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当前的中美关系相对于以往出现一些明显的不同,我们一时无法看清这些不同是结构性重大变化,还是一些个别现象。这给我们判断中美未来走势带来不少困惑。
- 美国对华政策阴晴多变的背后2018-05-24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美国新政府在执政第一年对华罕见示好,但今年以来美方态度突变,对华罕见强硬直至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