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美国被重新定义2018-09-04
姚云竹(Yao Yunzhu) 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少将
在美国,从总统到国会,再到美国民众,中国都在被重新定义。
美中经济关系的未来:是伙伴还是对手?2018-08-30
西蒙·莱斯特(Simon Lester) 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欢(Huan Zhu) 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短短几年前,中国和美国还准备在多个领域成为合作伙伴,今天两国却几乎处处针锋相对。这种关系向何处去,现有国际机构和原则如何能够影响它的未来?
中美之间仍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2018-08-28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中国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改革开放,以谦虚的姿态向所有国家学习,这是中国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思路,也是展现新一轮改革开放精神和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方式。
- 修昔底德陷阱的三种未来2018-08-27
周庆安(Zhou Qing’an)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中国必须要做好中美之间多个领域小规模摩擦和竞争的准备,从管控分歧的思路走向管控摩擦规模。
- 警惕新冷战绑架中美关系2018-08-27
陈永龙(Chen Yo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化、信息化、产业链、价值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冷战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社会格格不入。
- “印太战略”与中美地缘政治竞争2018-08-22
赵明昊(Zhao Minghao)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显然具有制衡中国影响力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印太战略”不应成为激化中美竞争的工具。
美国“印太愿景”遗漏亚洲的发展2018-08-22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全球咨询机构DifferenceGroup创办人
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愿景”并不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在亚太地区发展计划的替代品。这是一场地缘政治游戏,受益的可能主要是发达国家。亚太地区需要的是可持续的、长期加快经济发展的计划,而不是新的地缘政治分歧。
中美对抗只能有利于第三方2018-08-20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中美对抗除了双输之外,还有可能导致无法确定的第三方的崛起。
美国对中国债务危机的危险误判2018-08-20
齐思源(Vasilis Trigkas)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
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措施有可能引发中国债务危机进而迫使中共在商业上早早投降的战略观,是出自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严重误判。这种误判可能加剧并延长原本有限的贸易战,给中美关系和全球经济秩序带来灾难性后果。
美国适度让步可缓解南海紧张局势2018-08-20
特德·盖伦·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伦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美国政策的适度改变有可能大大缓和南海的紧张局势。具体来说,特德·盖伦·卡彭特认为,华盛顿应大量减少对抗性的“航行自由”巡逻,不再把北京当成破坏性因素来对待。
“极限施压”是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危险策略2018-08-09
李峥(Li Zheng)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近期,美国政府在经贸领域针对中国的行动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极限施压”特色,这种策略不仅将根本性恶化中美两国的长期关系,也存在着重大风险。
中美关系——一种非对立视角的观点2018-08-07
王帆(Wang Fan) 外交学院副院长
中美关系出现对抗,往往与美国认为中美关系是零和对立的观念有关。
从合作的对手到对手的合作2018-08-07
何亚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长
对手可以合作,而且在全球化时代,中美两国合作空间依然很大。中美合作双赢、对抗双输,这条原则不会因为美国把中国定位为对手而改变。
针对中国的无理指控2018-08-06
李永(Li Yong) 中国国际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指控是错误的。
美国“印太战略”能走多远?2018-08-02
吴正龙(Wu Zhe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美国“印太战略”与“亚太再平衡”一脉相承,前者是后者的延续和升级,但这一战略前景暗淡,改变不了印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