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反制让日本懊悔了吗?2020-07-06
乔里奥·普格列瑟(Giulio Pugliese) 伦敦国王学院讲师
安倍政府欢迎并推动美国反思其对华政策,然而新冠疫情和2020年的总统大选加快并加深了华盛顿对中国的反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日本将如何自我定位?
夏威夷会谈:摸索妥协的底线与空间2020-07-03
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宾亚太协进会研究员
虽然蓬佩奥与杨洁篪的会谈在日益升级的大国冲突背景下是一个令人欢迎的缓和迹象,但这次会谈似乎只是给双方提供一个机会,摸索对方在两国诸多 存在分歧领域的底线。
- 新冠疫情推动全球化低潮2020-07-02
吴正龙(Wu Zhenglo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深重,虽不会终结全球化,但将助推全球化低潮。
中非团结抗疫峰会传递的信息2020-07-02
贺文萍(He Wenping)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中非特别峰会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团结携手抗疫的重要信息。
为中美竞争重拾冷战工具2020-07-02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席格尔亚洲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客座研究员
美国和中国已处在冷战2.0中,但为避免中美关系螺旋式失控,第一次冷战中的许多有益教训必须予以重视。
新冠疫情后的中美关系2020-06-29
傅莹(Fu Ying) 外交部前副部长
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张态势主要是由美方主动推动的,未来中美是否会陷入零和对抗抑或实现“竞合”关系,关键要看两国能否客观判断对方的实力与意图,能否找到彼此目标相容的空间。
- 中国外交需要在稳定地区秩序上发力2020-06-25
肖斌(Xiao Bin)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中国的生存空间压力巨大。中国需要把外交重心投放到地区层面,尤其是稳定好核心生存空间的秩序。
- 大流行过后中国的三种未来2020-06-25
卢西奥·布兰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宾亚太协进会研究员
对于正在重新评估国内国际目标的中国来说,疫情过后它或许将走向三个方向。无论它选择哪个方向,影响都将超出其国界。
中美关系未来取决于双方努力2020-06-24
张云(Zhang Yun)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美关系的未来需要共同塑造,中国的主动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对华认知的走向。
- 疫情影响下的中欧关系及其前景2020-06-19
崔洪建(Cui Hongjian)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中欧关系能否坚持既定发展方向并不断适应新常态,取决于双方如何挖掘更多内在的合作动力,如何应对中美博弈和格局动荡产生的连带冲击,以及如何更好地培育政治互信。
合作仍是中欧关系总基调2020-06-19
冯仲平(Feng Zhongpi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中欧近来引人注目的一系列密集互动释放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总基调。
坚守中美关系的三条底线2020-06-19
王缉思(Wang Jisi)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
中美关系越困难,越需要我们确立底线思维。处理今天的中美关系,应当坚守坚持和平方式、保持经贸合作、维护人文交流和社会交往三条底线。
面对中美关系恶化更需讲策略2020-06-17
安刚(An Gan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中美关系正在发生的演化是战略性和结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利益性的,在美国大选、全球疫情的特殊敏感期里,重大事件开始取代自然积累,成为塑造未来两国关系形态的根本动力,中美关系全面失控危险越来越大。
特朗普的G11策略行不通2020-06-15
孙成昊(Sun Chenghao)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25年慕尼黑青年领袖
G7增扩后,说服其成员与美国一道遏制中国的想法阻力甚多。由于美国现任总统的冲动不可预测,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分裂正在扩大。
- 主动积累中美关系正能量2020-06-15
袁幽薇(Yuan Youwei)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交流部副部长
疫情推动中美关系持续下行,这不符合两国民众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在此严峻的情况下应主动思考如何为中美关系发展积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