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董春岭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解决西方安全“老问题”需要“新观念”

2023-03-01
董春岭.jpg

2023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已经落下帷幕。这次会议被西方媒体高度关注,其中至少有两大原因:一方面,乌克兰危机已持续一年,冲突愈演愈烈且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是将战争进行到底还是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可以说欧洲安全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中美关系也因为美国持续炒作中国民用无人飞艇误入美国事件、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而呈现紧张状态。

因此,这次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时代背景尤为特殊,欧洲不得不同时面临两大“安全难题”带来的战略压力。一个安全难题,是近在咫尺的“热战”所带来的重大现实安全风险。另一个安全难题,是美国进一步对欧洲盟友伙伴施压,让欧洲陷入到一场针对中国的“新冷战”当中。

今年年初,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值得关注和深思。这篇题为《全球时代转折:如何在多极时代避免“新冷战”》的文章指出,乌克兰危机是全球安全秩序的转折点,也是当前欧洲安全问题的最大挑战。文章表示,欧洲不应当相信一些学者近乎“宿命论”的观点,即随着中美博弈愈演愈烈和欧俄矛盾不断加深,中俄与美欧之间的“阵营化”对抗将不断增强,世界会不知不觉且自然而然地陷入到“新冷战”当中。

欧洲曾长期处于美苏冷战的前沿,长期笼罩在大国“核战争”阴影之下。饱受东西方对抗之苦的欧洲不愿意重回冷战的老路,而是追求世界多极化,并希望成为多极当中的一极,在国际舞台上自主发挥更大战略作用。欧洲不愿意看到一个“两极世界”,并在其中“选边站队”。面对欧洲安全“十字路口”,欧洲的选择是全力援助乌克兰打赢这场战争,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军事力量建设,并寻求通过“绿色能源革命”实现能源自主,最终实现战略自主。欧洲传递的推动全球多极化、反对新冷战的意愿,也与王毅主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主旨发言所传达的意愿不谋而合。

然而,由于欧洲在安全问题上长期形成对美国和北约的依赖,以及欧洲在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后不得不加强对西半球天然气市场的依赖,导致这种“战略自主”说易行难。不断加强同美国战略捆绑的欧洲,会不自觉地被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所裹挟,进而重新回到“冷战”的老路上去,这对欧洲来说将是代价高昂的。

美国也在为自身的“冷战思维”付出更大安全代价。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任何一个小的安全问题都会被体系化的战略对抗所无限放大,上升到战略威胁高度,上升到意识形态对抗范畴,上升到“一旦后退一步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逻辑框架当中。其结果便是小矛盾被激化成为大矛盾,小问题被放大成为大问题,对抗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断升级,最终牺牲的是本国民众的安全感和国家间正常的交流对话,本该合作解决的全球治理问题甚至盟友和伙伴的利益和安全福祉也被“陪绑”,遭受池鱼之殃。

正如德国总理所言,当前世界仍朝着多极化方向演化,中国崛起是多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寻求两极对抗只能两败俱伤,寻求单极独霸只会因实力透支而加速走向衰落。乌克兰危机已经充分表明,各国出于自利的动机,只注重自身安全而不重视共同安全,其结果往往会陷入“各方都追求安全却都越来越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当中。

面对各国停止战争的共同诉求,面对各国和平发展的共同期待,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并没有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慕尼黑安全会议无果而终、草草收场,一方面表明要解决现实的安全问题,需要当事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建立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无助于安全目标的实现,另外一方面表明大国间互信与合作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气候变化、核不扩散、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治理赤字不断加深的重要原因。

站在国际安全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给大国对抗这一老问题找到一个新答案。这个答案需要大国打破西方传统安全理论的束缚,更新自身的安全观念,超越零和思维、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尝试用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视角去看待安全问题。这个答案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但中国最新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立场文件》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新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