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全球治理 COVID-19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斯蒂芬·罗奇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2019-09-27
v.jpg

在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容易对重要的进步迹象视而不见。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通过改变经济模式、转变燃料来源、发展新交通体系、拥抱生态友好型城市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导力范例,值得其他国家深思。然而由于竞相在贸易问题上妖魔化中国,西方集体忽视了这一点。

过去12年,中国经济结构已经从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明显转向低碳服务行业。回顾2006年,所谓的GDP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同时包括建筑业和公用事业生产)占据中国GDP的48%,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仅占GDP的42%。到了2018年,比例发生逆转,第二产业占GDP的41%,而服务业占到52%。对于大型经济体来说,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完成如此巨大的结构性转变,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2007年3月,前总理温家宝对中国经济发出著名的警告,即中国经济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它引发了对经济可持续风险的激烈辩论,对中国近期的五年规则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领导层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已经无法再走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以高增长率开局所时实行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老路。

在进行这种急剧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积极改变其能源消费结构,从高碳,转向了石油、天然气、水电和可再生能源。虽然煤炭在2018年仍占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58%,是世界其他地区平均18%的三倍多,但比起2006年的74%已经有了大幅下降,当时是温家宝提出“四不”,从而首次引起人们认真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前一年。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在拥抱风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能等非碳可再生能源方面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2018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美国多38%,是德国的三倍。尽管可再生能源仍只占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4%,但在过去五年里每年都以25%的速度增长(2018年增长了29%)。如果中国继续这样下去,那么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就会占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这将是朝更清洁、更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交通模式的飞速转变。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有增长最快的地铁系统,并且在各国竞相发展电动车的努力中一马当先。据世界银行预计,到明年,中国的高铁里程将突破3万公里(18641英里),而2017年为2.5万多公里。预计未来几年还会增加更多。这种节能的远途连通模式,与上世纪50、60年代创造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高碳交通网络形成了鲜明对照。

最后,对于任何可持续发展挑战来说,城市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点在中国尤其重要,因为它的快速城市化还将延续30年左右。到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有可能从目前接近60%上升到80%。没错,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大城市的道路非常拥堵,但中国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据说它已经拥有世界12个里程最长地铁网络中的7个。此外,中国的电动车市场也让其他国家相形见绌,2017年电动车销量超过50万辆,而美国和欧洲只有不到20万辆。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电动车的领先地位还会明显扩大

中国突出的地方还在于,它致力于新的生态城市模式,其特点是使用低能耗建筑材料、轻型大众交通,并精心规划城市地区的“绿色空间”。北京以南被规划为“副中心”的雄安新区,在这一方面尤为值得关注,同样的还有已有的中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以及海南省最近宣布的全部改换清洁能源车的计划。根据最近的一项估计,中国目前已经计划建设250多个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化的后来者,中国有机会指望新的城市规划模式与能源效率,而这是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望尘莫及的。

这一切足够对中国和地球产生什么影响吗?好消息是,尽管仍处在较高水平,但中国在全球碳排放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趋于稳定。从2001年到2011年,中国在全球碳排放的占比翻了一番,从14%上升到28%,但之后没有进一步增长。虽然201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实增长了2.2%,但仍低于美国(2.6%)、俄罗斯(4.2%)和印度(7.0%),不过还远不如欧洲和日本的分别下降1.6%和2%。

对于被认为已经处在危机中的地球来说,中国的好消息或许还不够好。一方面,碳排放增长势头已经受到遏制,并趋于平稳;另一方面,实现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最初规定的20%减排目标,已经遥不可及。尽管如此,通过从高能耗制造业向低能耗服务业转变,拥抱电动车、高铁和生态友好型城市,并极有可能保持住这一趋势,中国正在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设定一个高标准。

虽然贸易战至关紧要,但中国正在赢得更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之战。值得称道的是,中国专注于这场战斗,是在它的人均产出只及所谓发达经济体1/3多一点的时候。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已经做出了有意识的选择,把经济增长的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

其他国家又当如何做呢?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Sustainabi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019)